3月13日中午11时10分,椒江海门街道凤凰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二楼活动室里,弥漫着些许菜香。炖萝卜、清炒莴笋、红烧肉、清蒸带鱼,外加一份下饭菜,荤素搭配,红绿相间,5位环卫工人正有说有笑地吃着热气腾腾的盒饭。据悉,这是椒江区推出的“爱心午餐”文明实践项目。(3月15日《台州晚报》第1版)
椒江区推出的“爱心午餐”文明实践项目,宛如一道暖阳,温暖了环卫工人、外卖小哥等群体的胃,更悄然滋养着城市的文明肌理。看似普通的盒饭,承载的却是满满的关怀与尊重,彰显着城市的人文温度。
这份午餐里藏着城市治理的民生智慧。环卫工人日均工作10小时以上,午休时间不足两小时,自带冷饭或凑合对付是常态。海门街道将“爱心午餐”时间精准定在11时10分,既避开了餐馆高峰期,又衔接环卫工人交接班,5份膳食定时定点供应的模式,让关爱既不铺张又能精准滴灌。这种细致入微的安排,展现出基层治理的智慧与温度。
这份午餐背后涌动着社会协同的文明暖流。从企业富余餐食到社区实践站场地,从轮班就餐制度到文明用餐习惯,“政府搭台+多方共建”的模式激活了社会资源的一池春水。当环卫工人自觉打包餐盒、擦拭餐桌时,受助者与施助者在文明层面达成了双向奔赴。
城市的温度不在摩天大楼的高度,而在民生关怀的精度。从“爱心午餐”到“文明实践日”,椒江用一道道暖胃又暖心的“文明套餐”,书写着新时代的城市叙事。当每个普通人都能在细微处感受到尊重与温暖,这座城市便有了最动人的底色。
城市文明并非抽象的概念,它体现在每一个为民众着想的举措中,体现在每一次对弱势群体的关怀里。“爱心午餐”项目就是城市文明最鲜活的注脚,它让我们看到,城市的温度可以通过一顿热乎的饭菜传递。希望这样的爱心之举能够在更多地方落地开花,让每一个为生活奔波的人,都能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收获一份不期而遇的温暖,让文明与爱心成为城市最美的底色。
□ 张忠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