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台州晚报

观梅归来笔尖香

日期:03-11
字号:
版面:第06版:人文台州       上一篇    下一篇

“你们看这株梅花,每一枝都挺拔向上,与周围的垂梅不同……”正月里,温岭花山吟梅诗社十几位诗友正在梅溪观赏梅花,钟情梅花的王镛斌一边赏梅,一边手舞足蹈地向大家介绍着。他曾写过一首梅花诗:最爱老梅傍砚边,花开霞映水中天。几枝斜出浮云外,一片冰心傲俗缘。

初次结识王镛斌,是在温岭老文化馆的一个画室内。彼时,王镛斌正在挥毫画墨梅。只见他右手稳稳握住毛笔,时而轻蘸清水,让笔毫浸润几分水汽,使墨色晕染时更具层次感;时而又浸入墨汁,把控着蘸墨的深浅浓淡,以此来调整墨色的干湿变化。运笔间,毛笔在宣纸上灵动游走,时而中锋用笔,勾勒出挺拔而富有力度的枝干轮廓,线条刚劲有力,恰似钢筋铁骨支撑起整株梅树;时而侧锋扫过,皴擦出斑驳的树皮质感,为枝干增添几分岁月的沧桑。不一会儿,一朵朵形态各异的梅花便在宣纸上依次铺展开来。画毕,他才抬眸看了我一眼,经朋友介绍,他得知我是写书法的。初次见面,他热情满满,当即挥毫为我画了一幅红梅。就这样,我们成了忘年交。

往后几年,我时常观摩王镛斌写字作画。实际上,在国画领域,他堪称多面手。除了梅兰竹菊这些传统题材,山水、人物他也信手拈来。尤其是他笔下的白描人物,通过精妙的线条勾勒,人物的神韵、气质被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他画得最多、最负盛名的还是梅花,因此被人称作“江南梅王”。

王镛斌出身书香门第,自幼便对写字画画情有独钟,天赋异禀。当然,他的成就也离不开少年时的启蒙老师江宾。在温岭草编工厂工作时,王镛斌有幸被派往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深造两年,这段学习经历让他的绘画技法愈发专业。学习期间,乡音浓厚的王伯敏先生对他影响至深。王伯敏先生渊博的学识、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以及诲人不倦的崇高品德,都深深感染着他。

王镛斌在家作画时偏爱静谧氛围,常于深夜潜心创作,生活作息与常人不同,上午通常用来休息。他的画风粗犷豪放,笔墨简练素雅,笔法墨法尽显磅礴气势。画梅花时,他先用浓墨勾勒出主枝干,行笔果敢,线条粗犷有力,凸显枝干的苍劲古朴;再用淡墨添画旁枝,墨色由浓至淡自然过渡,表现出枝干的远近层次与空间感。数枝红梅肆意绽放,疏密安排恰到好处,寥寥几笔,便将梅花的神韵与姿态全然展现,真正做到了形神兼备。身为擅长行草书法的画家,他题款时潇洒自如,书法线条的灵动与梅花画作的意境相得益彰,为整幅作品增色不少。

艺术是相通的,王镛斌对此深有体会。作为浙江省美协会员,他不仅书法、绘画技艺精湛,作诗也颇有造诣,这在他作品的落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热衷于落长款,画作完成后,能当场提笔,出口成章,配上自己创作的七绝,诗、书、画相互映衬,达到了完美融合的艺术境界。他还热爱读书,时常进行文史研究。他撰写发表了《我眼中的王伯敏》《温岭中学宗文时期山长史略》《蒲华艺术之光在台州》等文章,还校点了家藏的清代黄濬手稿《听松小隐诗草》,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为地方文史研究贡献了一份珍贵资料。

那天,天气格外寒冷,雨后的梅花却愈发娇艳。从梅溪观梅归来,王镛斌兴致仍浓,又画了一幅墨梅。他先是将毛笔润开,饱含淡墨,自上而下,中锋运笔,画出主干,线条流畅且富有张力,仿佛能感受到枝干生长的力量。接着,他用稍干的笔锋,侧锋皴擦,描绘出枝干的粗糙质感与纹理细节。点梅时,他以淡墨轻点,笔尖擦纸轻重不一,使得梅花有了深浅浓淡的变化,每一朵都似有生命一般,在枝头绽放。画花蕊时,他用浓墨,以极细的线条勾勒,细致入微,为梅花增添了几分灵秀之气,整幅画显得生机勃勃。我也趁着这兴致,写了一张“观梅”书法,并作诗以记之:

梅溪霁后水流绵,古刹钟声绕岸边。

最是骚人怀逸兴,展笺濡墨绘寒妍。

孙连忠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