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台州晚报

躺着看书,坐着写作

日期:03-11
字号:
版面:第05版:人文台州       上一篇    下一篇

“陈老师是我学诗词的第一个老师,我们一起唱和了不少诗词,印象最深的一首是关于他的书房,今天终于亲眼见到了。”诗友林珈贤站在陈子芳的书房门口吟起词中一句“陋室居能明志,幽斋学可修身”。陈子芳的书房,三面以书为壁,是他理想中书房的模样。

陈子芳是黄岩一位八旬文学爱好者,退休后,他每天逗留最久的地方就是书房。书房的窗户很大,他喜欢聆听着细雨声写作,“文雨斋”因此得名。读书看报作诗写文章,已经成为他的一种生活习惯,文学如同春日的绵绵细雨滋润着他的心田。

躺着看书,坐着写作

陈子芳的书房不算大,但敞亮,三面墙都装了书柜,还有一整面是窗户。两米长的书桌正对北窗,桌上放着一台电脑,显示屏垫得老高,他说是为了预防颈椎病。

“每天坐的时间太久了,劝都劝不住,写作的时候更是不希望我们找他说话,怕打断他的思路。”陈子芳的老伴说着直摇头。

时间太久,到底有多久?除了早锻炼和吃饭的时间,陈子芳几乎都在书房待着。好友牟智本说:“我写诗遇到问题打电话找老陈解惑,他基本上都在书房,他就喜欢待在那。”诗友中,牟智本跟陈子芳交流最多,两人西装革履的一张合照就摆在书桌的电脑前。

陈子芳从小酷爱读书,但以前家里没有书房。初中毕业后回家务农期间,他每星期都会抽半天时间,到黄岩图书馆借书看。尽管路途遥远,仍是三年如一日坚持着。

“小时候,通过小学班主任这层关系才办了借书证。从老家到图书馆要先摆渡过永宁江,需要30到50分钟,上岸后还要步行10公里。”陈子芳说,当年白天要劳动,晚上才有时间看书,亮着煤油灯偷偷看到半夜12点。

陈子芳在19岁应征入伍后,每月6元的津贴费,有一半被他省下来用来买书。都说人着迷做一件事时会废寝忘食,而陈子芳是看书看得“废寝烧被”。“晚上9点熄灯就寝,我把电灯接到被窝里看书,没想到灯泡熏焦了被子,差点着火。”回忆这次经历,陈子芳哭笑不得。

阅读这个爱好一直没变过,如今已然成为陈子芳的一种生活方式。他没有一天是不看书、不看报的,他还买了一张藤制躺椅,享受躺着看书的时光。“这是受到刘心武先生的影响,躺着看书,血液充盈大脑,能提高记忆力。”

书信往来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

年轻时在部队的日子,陈子芳最大的乐趣是给家乡人写信。

“思乡心切,把心事和思念倾诉于笔端,一写就是小半天,偶有烦闷也都在写信过程中释放了。”陈子芳说,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一整天都是他的专属写信时间,他还会帮不识字的战友代笔写家书,再把写满字的信纸叠成心形、千纸鹤形。

20世纪80年代初,陈子芳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后,还是继续写信,写信投稿,内容多与宣传工作结合,办实事、树典型。

“当心血之作被放进邮筒,便开始满怀期待,那滋味好似热锅上的蚂蚁,焦灼不安地等待着对方的表态。”陈子芳说,虽然多数文章石沉大海,但仍有一些“豆腐块”文章得以发表。有一次,他为黄岩新前武术写的一篇《武术之乡掀起习武热潮》在《浙江日报》刊登后,陆续收到来自全省各地读者的来信,还因此结识了天南海北的许多朋友。

随后,他从书柜里找出几封那时收到的信,感慨着互联网的进步颠覆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

曾经,那个年代的写作者要与纸张“较劲”——一字错,整页废。一篇文章的旅程,从家到报社,往往比写作本身更漫长。

后来,告别了用书信寄稿的年代,陈子芳也跟上潮流,学会用电脑打字,用邮箱发稿。“电脑为我开辟了写作的广阔道路,操作轻松、易改易删、存取方便、灵活快捷,省去了过去写作中一笔一画的辛苦。”

从手写到码字,40多年笔耕不辍

随着一台小霸王学习机闯入了陈子芳的生活,这台可以当作游戏机的设备,成了他学习五笔字型输入法的启蒙工具。

“我在学习机上记符号、记位置、练指法,每次练习都很投入。两个月后,我能够娴熟使用五笔打字后,便购买了一台电脑,用来打字写作。”陈子芳回忆起当年为了参加征文比赛,翻箱倒柜找发表过的稿件,被女儿提醒了一句,这才意识到自己该学一学新技能了。

于是,他在电脑上苦练了两个月五笔字型输入法,奈何“手追不上心”,打字速度与思维始终难以同步。起初,他先用钢笔写好稿子,再“抄”进电脑里。但效率不见提高,于是另寻他法,改用笔画输入法,一笔一画地逐字打出来。

“想到什么打什么,想一句就打一句,就是速度太慢,我一小时只能打500字左右。”陈子芳说着,打开电脑里的一个空白文档给我演示了一番。

学会发邮件后,他还尝试给各地报刊投稿,从那时起,有不少文章被采用。他曾写宣传稿写出了3个全国级先进典型,让典型人物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因此心生鼓舞,动力更足。

当说起自己的写作初心,陈子芳坦言,无疑是热爱。“以笔代耕,以砚代田,于义无伤,此士之所为也。”而稿子被采用发表,更是对他的一种认可,让他更有信心写下去,写得更有滋味。

“一本书,一支笔,一杯水,就能让我待上好几个小时,感觉很充实很愉悦。”书房,成了他潜心修学的地方。

以诗会友,乐于分享知识

退休后,陈子芳写作热情持续高涨,散文、游记、诗词等都在尝试创作,以多种文学形式书写生活,其中创作散文近200篇,诗词曲联近1800首。

他还加入了中华诗词学会、浙江诗词与楹联学会,并从之前的黄岩区国风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到如今的九龙文学院《九龙诗词》主编,带领诗友们一起学习诗词知识,分享学诗心得。

“陈老师是我加入诗社的介绍人,让我在这诗词百花园里不断欣赏,大开眼界,学习他人之长,弥补浅陋短缺,使自己不断进步。”林珈贤说,陈子芳是她进入诗词世界的领路人,为人谦逊和蔼,从不吝啬与诗友分享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方法,“他耐心教我诗词校验的方法,让我有底气写出来,有胆量发出去。”

在陈子芳的鼓励下,林珈贤边学边写,3年创作了1000多首诗词,几乎每天创作一首,其中唱和诗词250首,还于去年出版了诗集《闲居吟》。陈子芳为她写了一篇文章,称这本诗集是一位77岁新手女诗人的情感激流。

牟智本也在陈子芳的影响下迷上了诗词,跟他学诗、电脑打字。“老陈人好,肯教,没有不耐烦的时候。”牟智本说,电脑也是陈子芳陪他一起去买的,有不懂的地方,他们还会煲电话粥,他教一步,他学一步。

从助力百姓树典型到帮助诗友学写诗,陈子芳一直在文学心田种下繁花,不断发现美、传递美。这不就是他挂在书房门口那副楹联“读古今书,做天下事”的真实写照吗?

记者 徐颖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