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日报

科技创新驱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日期:10-04
字号:
版面:00003版:理论       上一篇    下一篇

  ■ 李苗

  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增长、促进创新、保障民生的重要力量。然而,当前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民营企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的重要挑战。在此背景下,科技创新成为民营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发展。对于民营企业而言,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科技创新作为驱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其驱动作用与核心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首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重塑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通过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优化生产流程,提升管理水平,能够显著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企业在不增加或少增加要素投入的情况下,实现产出最大化、成本最优化,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构筑起技术高地,形成效率优势。

  其次,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开辟增长新赛道。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生物技术等颠覆性技术正在不断催生智能网联汽车、数字文创、精准医疗、元宇宙等全新产业领域。这为嗅觉灵敏、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提供了绕过传统产业格局、实现“换道超车”的历史性机遇,使其从价值链低端走向高端。

  再次,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应用环保材料、节能装备、循环利用技术以及碳足迹管理系统,企业不仅能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要求,更能降低运营成本、塑造负责任的品牌形象,将环境约束转化为新的竞争优势。

  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三个着力点

  民营企业需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并从以下三个维度系统性推进。

  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产业升级,提质降本增效。一是布局智能制造。传统制造业民营企业可通过部署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工业机器人、推行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生产线的自动化、柔性化和智能化。二是构建智慧供应链。企业可利用物联网传感器、区块链和AI算法,构建透明、协同、敏捷的数字化供应链,实时追踪货物动态、预测需求变化、优化库存水平,极大增强抗风险能力。三是强化数据驱动决策。企业将内部运营数据、外部市场数据、用户行为数据等转化为核心资产,通过数据分析洞察客户偏好、优化产品设计、精准投放营销、预测市场趋势,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转变。

  以科技创新突破“卡脖子”困境,攀登价值链顶端。一是加强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聚焦细分市场,持续投入研发,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成为供应链上不可或缺的“隐形冠军”。二是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民营企业应主动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创新联合体,共建实验室,共同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三是优化知识产权战略布局。民营企业应将知识产权提升至战略高度,积极申请专利、商标,构建专利池,有条件的要争取参与制定行业标准与技术规范。这不仅是对创新成果的保护,更是参与全球竞争、获取话语权的利器。

  以模式创新拓展市场边界,满足消费新需求。一是平台化与生态化相结合。科技企业可构建电商平台、出行平台,连接双边或多边市场。传统企业也可利用平台思维,整合行业资源,从卖产品转向“卖产品+服务”的解决方案,构建自己的商业生态。二是开展增值服务。借助物联网和数据分析,制造业企业可以开展远程运维、预测性维护、能力出租等增值服务,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的转型,开辟新的收入来源。三是实行柔性生产。利用3D打印、AR/VR、用户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的柔性生产,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体验化需求。

  构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驱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绝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一场涉及理念、技术、管理、模式、制度的全面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为此,企业、政府、社会应协同发力,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一个强有力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第一,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弘扬企业家精神。企业要敢于投入研发,建立容错试错机制,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企业家应发挥“创新主帅”的关键作用,敏锐洞察趋势,敢于冒险,富有远见。

  第二,优化政府引导与服务,营造一流创新环境。一是加强政策支持,落实和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设立针对民营科技企业的专项扶持基金和引导基金。二是提供融资支持,畅通融资渠道,发展科创板、交易所等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投向早期科技企业,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三是强化法治保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侵权行为,切实保护企业创新成果和合法权益,让创新者无后顾之忧。四是优化公共服务,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中试基地、数据开放平台,降低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成本和门槛。

  第三,夯实人才根基,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同时推动产教融合,与职业院校、高校联合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工程师和技术技能人才。此外,还要完善股权、期权等激励方式,让创新人才分享企业发展成果。

  第四,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开展开放合作。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在全球创新高地设立研发中心,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项目;也要“引进来”,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在竞争与合作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中共海南省委党校;作者系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