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日报

萧山长护险为失能家庭撑起幸福伞

日期:09-26
字号:
版面:00011版:专版       上一篇    下一篇

  ■ 黄鑫

  “冬艳今天来吗?我等着她给我梳辫子呢!”清晨,杭州市萧山区衙前毕公桥社区88岁的项奶奶常常坐在窗前念叨。因重度失能,项奶奶的日常起居曾让家人犯难,直到今年3月,长护险定点机构护理员李冬艳的到来,不仅帮她解决了洗漱、按摩等照护难题,还总用温水梳顺她的银发,编出精致的小辫——这份包含在梳齿间的温柔,是萧山区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守护民生温度的生动缩影。

  如今在萧山,像项奶奶这样因长护险重获生活质感的失能群体,已有3163人。作为覆盖全区168.09万参保人的民生保障政策,长护险正以“专业服务+情感陪伴”的双重力量,为背负照护压力的家庭卸下重担,让“老有所护、弱有所扶”从愿景变成触手可及的生活日常。

  居家照护接地气

  解失能家庭燃眉急

  “以前既要担心工作,又放不下家里。现在有冬艳上门,我们也能‘喘口气’。”项奶奶的儿子道出了许多失能家庭的心声。在萧山,97%的长护险待遇人员选择居家服务,这一数字,体现了政策对“在家养老”情感需求的精准呼应。

  为让居家照护既专业又贴心,萧山区从资金保障到服务细节层层发力:累计拨付专家评估费111万元,确保失能等级认定公平精准;经审核向定点机构拨付护理服务费1203万元,为服务落地提供坚实支撑。截至目前,全区已有3928人通过认定获照护资格,其中重度失能Ⅰ级2379人、Ⅱ级698人、Ⅲ级851人,不同失能程度群体的需求均被纳入保障视野。

  体系搭建强根基

  让专业服务不打烊

  “小天,我们先活动下胳膊,今天争取多抬5秒钟好不好?”在城厢街道湖头陈社区,护理员项阿姨正轻声引导先天脑瘫的赵小天(化名)做肢体训练。这个无法走路、不会说话的孩子,其父母曾陷入“上班与照护”的两难。如今长护险的服务体系,为这个家庭带来了专业化支持。

  项阿姨能精准掌握小天的护理需求,背后是萧山“医保主导、多元参与、评估智办、全域覆盖”的长护险运行服务体系支撑:她曾参加区里组织的“护理员技能提升”培训会,熟练掌握脑瘫患者肢体牵伸、流质餐调配等专业技能;服务后,质控人员还会入户回访,确保服务标准落实。如今,萧山区已实现3.4:1的护理员配比,组建152人初评专家库、68人复评专家库,常态化开展护理员专题培训,努力让特殊群体享受到“既专业又上心”的照护服务。

  监管护航守底线

  促民生政策暖又实

  “夜间翻身巡查次数增加了,罗奶奶的压疮风险降低了,睡眠质量也明显改善。”萧山湘湖颐养中心的护理员向回访的监管人员介绍罗奶奶的照护情况。作为重度失能老人,罗奶奶的家人最初最担心“机构服务是否规范”,而萧山区的监管举措,让他们吃下了“定心丸”。

  今年以来,萧山区对长护险服务开展全方位监管:截至8月,巡查定点机构102家次、护理员407人次,对20家机构进行指导帮扶或纠偏。严格的监管不仅守护了基金安全,更倒逼服务质量提升,让相关机构根据监管要求优化照护流程,让失能群体享受到合规服务。

  好的民生政策,能守护生命尊严、传递城市温度。未来,萧山区长护险将持续完善和深化保障制度,为更多家庭点亮希望之灯,托起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