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称“丽水经开区”)入选浙江省可持续发展探索开发区,为山区海岛县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从“破旧”到“立新”的探索标杆。成绩背后,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是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的转化跨越。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年。二十年前,一支如椽大笔,以绿色为墨,在之江大地的如画卷轴上勾勒出青绿新卷。二十年来,丽水经开区奋楫争先,逐绿前行,聚焦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创建,以“绿链金芯”为内核,将绿色低碳融入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等领域,开启“传统产业焕新、新兴集群筑基、绿色科技赋能”三重变革,实现了从“求规模”到“求质量”、从“拼资源”到“拼生态”的转型跃迁。
当规划图变为实景画,丽水经开区用实干奋斗诠释了“保护”与“发展”的共生哲学。2020年以来,地区生产总值以年均10.7%的增速与万元工业增加值碳排放量15%的降幅同步实现,43%的绿化覆盖率与95%以上的空气质量优良率相映成辉。这座曾以传统产业闻名的园区,向国家级经开区百强迈进,将每一克排放量转化为绿色动能,每一寸土地孕育出绿色GDP,一幅“生态颜值”与“经济实力”同频共振的生动画卷在绿水青山间悠然舒展。
逐绿,传统产业破旧立新
近日,新上市的小米手机Civi 5 Pro“冰美式”背板采用素皮材质,自带淡淡咖啡香。它并非来自传统石油基材料,而是来自丽水经开区企业——浙江嘉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废弃咖啡渣、椰子壳为原料制成的生物基合成革“ZAKER·素韦渣渣革”。
“变废为宝”的科技魔法,缘于传统产业的绿色革新。
环保问题,曾是悬在合成革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2019年起,丽水经开区“刀刃向内”,以最严环保标准开展合成革产业整治提升行动,关停低效企业、淘汰不合格生产线等,联合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前沿科学力量建设6个研发创新平台及合成革国家级检测中心,实施“油改水”“水扩量”技术革命,推动传统产业向低碳绿色转变。
壮士断腕的决心,不仅改变了旧貌,更催生了“中国水性生态合成革产业基地”。
去年,丽水经开区生态合成革两度走出国门,在法国巴黎秀场大放异彩。今年,丽水经开区合成革闪耀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惊艳亮相2025年中国国际时装周……以生态合成革为核心的时尚产业华丽转型,产能占全省的30%、全国的8%,成为全国时尚合成革产业集聚度高、绿色发展水平优、创新发展活力强、产业生态体系完整的产业园区之一。
窥一斑而知全豹,回望丽水经开区的工业发展历程,一条清晰的绿色转型主线贯穿始终。这一省级绿色低碳工业园区,绿色产值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连续5年达到50%以上。
数字背后,是一场向绿而生的破茧重生。2021年至2024年,丽水经开区持续推进工业用地提质增效,累计整治高耗低效企业225家,通过兼并重组、关停退出等方式腾出用能空间9.55万吨标煤、土地1790亩。其中,2024年完成整治宗地企业43家、716亩,整治工业用地面积位列全市第一。
在腾出空间的基础上,丽水经开区积极推动低效用地再开发和高效利用。丽水市创溢纺织科技有限公司54.24亩低效工业用地回购后,成功引入总投资2.7亿元药物原料生产基地项目;丽水华鸿橡胶有限公司36.19亩低效工业用地历经一年攻坚后完成收储签约,保障归零环保项目用地需求;百斯特、禧力琦、博凯机电等企业通过增资增建,预计将新增工业厂房约2万方,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腾笼换鸟”换来的发展空间,给“大好高”项目落地创造条件。2024年以来,丽水经开区通过低效工业企业整治提升,先后为15个招商项目落地提供土地要素保障,协议总投资约82.7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1个、10亿元以上项目2个、20亿元以上项目2个。随着一批现代产业项目落地生根、枝繁叶茂,产业提质“向新力”持续激活。
裂变,新兴产业聚“链”成势
产业转型,既要升级旧动能,更要拥抱新业态。
作为丽水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丽水经开区整体实现“跃迁式发展”,特色半导体、精密制造、健康医药、时尚产业、数字经济五大产业集群加速形成,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形成强劲支撑,促进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
丽水“从无到有”搭建半导体产业链,已成功入选第四批浙江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培育名单。去年,经开区特色半导体产业链增长42.3%,入选省级首批示范型数字经济产业园和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协同区。今年4月,浙江晶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珏芯微电子有限公司以及浙江创欣新材料有限公司、浙江晶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分别入选“浙江未来独角兽企业”和“浙江种子独角兽企业”。
作为全省集成电路和半导体产业的重要板块,丽水经开区立足生态优势前瞻布局,首创“Smart-IDM”模式,创新“链长+院长+校长+行长”的“四长”协同机制,“无中生有”培育出一条以关键材料为核心的特色半导体产业链,构筑起“芯片材料、装备、设计、制造、封测、应用”的产业体系,形成“一园一链两基地两方向”发展格局。
2024年,特色半导体产业链增速居全市16条县域特色产业链首位。截至目前,丽水经开区累计落地半导体产业项目43个,总投资超700亿元。
机器人与数控机床产业同样活力十足。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这片生态高地澎湃着创新动能,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今年4月,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上,高崎智能装备(丽水)有限公司、浙江精久轴承工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以精密化、智能化的高端装备,向全球客商展示了“经开智造”的硬核实力。
作为机器人与数控机床产业核心零部件的集聚地,丽水经开区重点培育打造滚动功能部件产业链,相继被评为省级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和国家火炬丽水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特色产业基地,集聚了400余家企业,从滚动功能部件延伸至特色工业机器人、通用航空、汽摩配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占据全国40%以上的产能、30%以上的中高端市场份额。
瓯江南岸,大梁山麓,大健康生命科技走廊延伸成科创“绿洲”,现代中药、新一代消炎药、中药颗粒制剂、医疗器械等产业正谋篇布局,盈科瑞中医药大健康项目、医准智能AI智能影像项目、众磊医疗年产20万台智能电动轮椅代步车项目等一批大项目正加速推进,推动产业聚势提质。
在丽水经开区,华润三九众益、维康药业、贝尼菲特等一批特色企业“聚木成林”,逐步形成“一二三产融合”的健康医药产业集群,涵盖保健食品、香料香精、中药饮片等8个细分领域。去年,健康医药产业链产值同比增长15.2%。
主导产业含绿量与含金量持续攀升,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最有力的印证。
智变,数字产业提质向新
当前,数智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正重塑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数智化已成为拉动各行业变革的强劲引擎。
智创新城,绿色生产力正拔节生长。
国家级“绿色工厂”、省级“未来工厂”——浙江嘉利(丽水)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高效能绿色低碳技术打造“绿色工厂”,智能中枢系统实时调度300余台智能设备,废水循环利用率达92%,数字化与绿色化的深度融合,勾勒出未来制造业的生态图景。
走进丽水经开区首家省先进级智能工厂——浙江精久轴承工业有限公司,随处可见“数智轨迹”。“画”出这条轨迹的,是“5G+工业互联网”技术。166台工业生产设备、厂区内智能物流设备全部联网,通过5G专网实时报送各项数据,实现生产精准动态作业。该公司董事长姚勇伟介绍,数字化系统上线运营后,综合生产成本节省5%、产品不良率降低50%、研发周期缩短14%、人均生产效率提高10%。
智能工厂,展现产业全新变革的前瞻思路。按照中小企业轻量化数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的梯度培育机制,丽水经开区已累计创成省级“未来工厂”2家、省级“智能工厂”1家、省级“数字化车间”9家。
产业大脑,开启高端智造破局的创新试验。丽水经开区生态合成革产业大脑获评省“领航级”优秀行业产业大脑,聚焦产业生态与新智造应用,构建了智能交易、智能配置等应用场景。目前,平台注册企业达2578家,交易品类1395个,参与交易客户561家,上链智能合约数74662个。
创新中心,演绎“制造与数字共舞”的全新场景。数字经济创新赋能中心作为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入驻数字平台、技术服务、数字供应链等企业55家,为产业数字化提供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集聚等多方面支持,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科创平台,夯实创新资源集聚转化的坚实底座。丽水经开区以浙西南科创产业园为“智创大脑”,布局芯片产业园、滚动功能部件产业小微园、生物医药加速器、时尚数智中心4个专业化创新转化圈,加快建设经开区科技孵化园、丽沙小微园、麦迪森数字经济产业园等6个创新功能单体,激活上海张江和宁波杭州湾2个科创飞地,持续优化创新平台布局,“1462”协同创新体系加速成型,一场绿色变革重塑产业基因,培育出高质量发展的“浓浓绿意”。
从绿色智慧的“未来工厂”到精准高效的“产业大脑”,从传统产业的“智变”突围到新兴领域的创新领跑,一连串与绿色发展相关的创新如涟漪般在丽水经开区荡开。
“我们以数智化破局,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以数字赋能、数据价值、治理创新为路径,奋力推动数字经济向‘高’攀升、向‘融’提效、向‘新’进军,构建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加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丽水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丽水经开区企业数字化改造项目备案22个、总投资3735万元,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100%。
“绿色家底”愈发厚实,主导产业集群成势,经济发展蹄疾步稳,远眺活力潮涌的智创新城,绿水青山带笑颜。
本版图片由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