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杭月
9月29日,第三届专利密集型产品展览在杭州萧山圆满落下帷幕。借着数贸会的东风,浙江已经连续3年主办专利密集型产品展览。从首展破冰到三届连办,专利密集型产品展览不仅成为数贸会上的亮点展区,更逐步构建起一条“专利—企业—产业”的价值转化链,成为我国专利密集型产品从概念走向实践、从培育走向市场的重要窗口。
以展为窗,看见专利的“产品力”。
3年间,专利密集型产品展览规模持续扩大,从首届11个省市的142家企业、400多件产品,到今年全国22个省市的300余家企业、800余件产品齐聚杭州,意向合作金额显著增长。参展产品覆盖人工智能、绿色能源、高端医疗、新材料等关键领域,其中不乏首展首秀产品,以及中国专利奖、WIPO全球奖的获奖成果,真正成为“可感、可知、可互动”的专利成果秀场。
专利密集型产品展览不仅是展示窗口,更是资源对接平台。3年来,萧山累计举办超70场次产业对接与路演活动,推动一批专利密集型产品实现市场转化。正如一位参展企业负责人所说,“这里不只看技术,更看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专利不再是证书,而是实打实的订单和合作。”
三载之约,浙江何以笃行不怠?
举办专利密集型产品展览,是浙江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专利密集型产品,作为“技术+市场”的双重载体,连接着研发投入、资本支持、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应用,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节点。连续3年举办专利密集型产品展览,正是为了搭建一个让专利“被看见、被认可、被转化”的公共平台,推动“知产”变“资产”、“专利”成“红利”。
浙江在专利密集型产品培育方面持续发力,不仅是落实国家部署的先行实践,也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从获批全国试点推进专利密集型产品培育和推广,在全国率先成立“浙江专利密集型产品培育和推广中心”,到推出全国首个产品评估模型,浙江一直在探索如何让“知产”有价有市,专利转化活跃度持续领跑。通过展览,浙江不仅展示了本土企业的创新实力,更吸引全国高端资源集聚,推动形成“以展促产、以展招商、以展聚才”的良性生态。
萧山样本,如何长出创新“雨林”?
作为全国唯一的“浙江专利密集型产品培育和推广中心”承载地,萧山区成为观察浙江实践的重要样本。依托该中心,萧山构建起“两库一网”培育体系、“一展一站”推广机制和“双向赋能”转化路径。萧山全区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700件,实现年销售额779.2亿元、年出口额161.6亿元。
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萧山聚焦“芯模、芯机、芯创”三大社区,打造视觉智能、元宇宙等专利培育基地,形成“专利—产品—企业—产业”全链条进化路径。微纳核芯的“大模型推理芯片”、地芯引力的“高性能快充管理和信息安全芯片”等一批专利密集型产品,正是从萧山走向全国、参与全球竞争的典型代表。
三载耕耘,专利密集型产品展览已成为浙江推动“两新”融合、激活新质生产力的标志性活动。三届展览,只是一个开始。专利密集型产品所带来的,不仅是单点技术突破,更是一种系统性的产业组织方式变革。它推动企业从“重专利数量”转向“重产品价值”,引导政策从“单纯资助申请”转向“支持转化应用”,促进金融从“看重固定资产”转向“认可知识产权资产”。在这个过程中,浙江逐步构建起一个以专利为纽带、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生态系统。
三年深耕,浙江正在走通一条以专利密集型产品为抓手、激活新质生产力的特色路径。而这场年度展览,也成为观察该路径从蓝图变为现实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