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将至,吴山脚下,一场以宋韵为底、烟火为景的文化盛宴拉开帷幕——9月28日晚,御街·二十三坊焕新启幕暨第九届瓦肆文化系列展演在杭州市上城区紫阳街道启动。这场为期3天的文化展演,不仅是当地百姓和四方游客的节日,更是紫阳街道持续推进街区更新、深化文化传承的生动注脚。
二十三坊作为杭州坊巷街区经典代表,以太庙遗址为核心,由十五奎巷、晓霞弄等23条巷弄组成。这里如同一卷铺开的南宋临安城坊图,一砖一瓦诉说着城市变迁,一户一店延续着匠人精神,一院一井流淌着市井温情。
今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二十三坊的更新,正是循着一条以文化传承为核心的城市内涵式发展新路径。
“城市现代化不是拆旧建新,而是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和谐共生,让城市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紫阳街道相关负责人说。今年,上城区提出打造中央创新区(CID),其中全面推进“人文经济创新引领区”建设是目标之一,致力于将“老杭州底片”转型为“新杭州客厅”。随着此次瓦肆文化系列展演的启幕,二十三坊正以更开放、更鲜活的面貌,向八方来客展现一座城市于市井最深处的温度与底蕴。
■ 褚陈静 张梦月 王恒泽
十步一景 百步一戏
打造“没有围墙的移动剧场”
状元井旁,饮一杯特色凉茶,观一场“武状元”比试;十五奎巷,宋妆姑娘和声声琵琶相得益彰,一曲曲耳熟能详的韵律萦绕耳畔;夜幕笼罩,晓霞弄亮起光影长廊,走进“时光门”,仿佛“穿越”回南宋热闹的夜市街巷……
瓦肆,这一源自南宋的市井文化符号,曾是临安城中最鲜活的娱乐场景。二十三坊在南宋时期就是瓦肆聚集地,如今更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今年瓦肆文化系列展演以‘百戏’为核心亮点,将10个表演点位巧妙嵌入二十三坊的各个历史空间,形成‘十步一景、百步一戏’的沉浸式游览体验。”紫阳街道妇联副主席葛希介绍。
此次展演,紫阳街道通过深度挖掘南宋瓦肆文化的精髓,不仅复原了古时的说唱、杂技、戏曲等表演形式,更巧妙地将其与现代艺术手法相结合,让游客体验到瓦肆文化和现代生活的创新结合。
比如,十五奎巷社区特意打造了一处“瓦肆遗风”,在展出瓦肆文化介绍的同时,还搭建了一座戏台。展演期间,戏台上将演绎相声、评书、宋韵白话等曲艺节目,将二十三坊从宋代至今的烟火变迁、人文轶事娓娓道来。
你还可以用“集章”的方式打开二十三坊。“我们设计了23个坊巷章,分别放在瓦肆推荐商户、市集区域和NPC隐藏集章点,通过集章打卡,既丰富了游客游玩街区的体验,也促进了街区商户的消费。”葛希说。
行走其中,这就像是一座“没有围墙的移动剧场”。“我们希望通过‘百戏’展演,让游客不仅能看戏,更能参与其中,与历史对话。”葛希说。
“市井长巷,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如今的二十三坊既是居民日常生活的空间,也是游客感知宋韵的窗口。在新旧接续、根脉深融中,让老杭州的根脉持续延绵,也让南宋皇城根下的坊巷肌理生长出触手可及的人文新烟火。
“坊巷长”携手“井长”
织起社区温情治理网
“如今我们这儿可太美了。”晓霞弄的老居民望着修缮一新的巷子,语气里满是欣慰。青石板路平整延伸,传统云纹装饰的晾衣架在阳光下泛着光泽,既保留了老巷韵味,又融入了实用与美观的现代设计。这份焕然一新的背后,离不开坊巷长周定珍阿姨一次次上门沟通、耐心解释。
在平凡而温暖的日常里,二十三坊正悄然织起一张有温度、有韧性的社区治理网络。“我们挖掘、鼓励有想法、熟悉街情的党员群众、商户担任‘坊巷长’,成为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十五奎巷社区党委书记潘昀说,目前建立的坊巷长队伍中,既有周阿姨这样的老居民,也有热心商户。
“我们店认领了门前这十几盆花,现在每天开门第一件事就是浇水养护。”街区商户新周记负责人说,“环境更美了,打卡游客也更多了。”在二十三坊改造中,商户们主动参与街区美化,既提升了街区颜值,也增强了商户的参与感,形成了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
紫阳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二十三坊,一支由20名坊巷长、57名坊巷员组成的街区坊巷治理队伍已然成型,他们就像是街巷的“神经末梢”,无缝协同街道、社区、部门开展工作,成为居民之间的“桥梁”。
漫步巷间,坊巷长的工作成果随处可见:晓霞井旁增设了雅致屏风与便利的洗衣台;昔日锈蚀的燃气支架,绘上了明代仇英的山水小品,平添几分雅意;巷口白墙上,由老党员亲手题写的诗句,让墨香与烟火气相融。
除了坊巷长,还有一群人默默守护着街巷的历史记忆。作为南宋老皇城根,二十三坊巷陌纵横,古井遍布,井水滋养着一代代人的生活。
“这些井不只是文物,更是街坊们鲜活的记忆。”守护四眼井10余年的邵老师轻抚井圈上留下的岁月痕迹,回忆道:“从前傍晚,井边总是聚满洗衣说笑的人。”这位喝着井水长大的太庙社区居民,如今成了古井的“守护者”。去年井水突然浑浊,他迅速排查并联系社区,及时协调清淤修复,直至清泉复涌。邵老师并非孤例,15位“井长”自发组建保护协会,定期检测水质,向游客们讲述每口井的故事。
“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激发居民的主人翁意识。”紫阳街道负责人表示,改造提升不仅是硬件升级,更是治理能力的重塑。这种“自己的家园自己管”的模式,让千年坊巷既保留了“推窗见井、摇扇纳凉”的历史韵味,又焕发出“井水清、人心聚”的新生机。
寻古井 添巷志
老城“留根提质”焕发新生机
清晨的阳光斜照进晓霞弄,将青石板路染成暖金色。年过七旬的林阿姨提着水壶,小心浇灌着爬满老墙的凌霄花——这株她亲手栽下、守护了10余年的生命,是“晓霞回望”这个网红打卡点的韵味底色。
在紫阳街道的旧城改造中,这抹绚烂的橙红不仅被保留下来,还获得了更稳固的花箱与更用心的修剪。改造,从来不只是砖瓦的重砌,更是对生活记忆的温柔延续。
这片承载着杭州老城千年文脉的街巷,在最新一轮城市更新中,展现出独特的人文智慧。紫阳街道没有选择大拆大建,而是像考古学家般细致“发掘”——“让街巷自己说话”,是这次改造的暗线。
南宋文化研究者潘守卫是这次改造提升的“文化顾问”,“如何做好二十三坊文化韵味提升”是他一直关注的话题。
在他的建议下,散落在社区里的古井被逐一寻回、清理。状元井、四眼井……每一口井旁都立起小牌,讲述名字的来历;仍在使用的井边添置了洗衣晾晒的便利设施,废弃的则做好防护,成为静静诉说历史的景观。井水潺潺间,居民生活日常与城市记忆和谐共生。
同时,二十三坊的由来与故事被镌刻成小巧的标识,装点在各坊入口。行人漫步其间,仿佛翻阅一本立体的地方志。而曾经堵塞拥挤的晓霞弄,变身步行街区。几家文艺咖啡馆悄然入驻,与老居民比邻而居。节日里,灯笼装点门楣,社区协调商家经营,让热闹与秩序得以平衡。
对于居民而言,更多改变藏于被重新激活的角落。
面对老城公共服务空间不足的困境,紫阳街道“螺蛳壳里做道场”:一方面清退闲置用房,打造康养中心、儿童驿站等公共空间;另一方面针对老龄化需求,增设公共晾衣架、非机动车棚与充电车位。“前期调研发现的居民需求,都成为改造的重点细节。”街道城建科工作人员蒋创奇介绍。这些细微处的考量,恰是城市温度的真实体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紫阳街道将始终坚持“城市是人民的城市”这一根本遵循,以内涵式发展为引领,以“留根提质”为核心理念,推动老城复兴走向纵深。
“后续我们将深耕二十三坊文化脉络,通过打造非遗展陈空间、建设巷弄博物馆等举措,让千年文脉可触可感;同步推进‘微更新+精治理’,实现公共服务精准投放。”紫阳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在传统与现代交融中全面提升老城气质,既保留“老的韵味”,更焕发“新的活力”,全力打造居民安居、游客向往的幸福家园。
图片由上城区紫阳街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