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8月,宁波市慈城镇交出一份亮眼的“青春答卷”: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限上批发业零售额激增23.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50.7亿元;今年“五一”期间,古县城景区游客量同比增长67.8%,年轻游客占比达65%……这座刚跻身全国千强镇第34位、稳居全省三甲、全市第一的“斜杠古城”,正以“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青春范式,演绎着传统与现代的辩证法则。
■ 金贤芳 卓璇
产业跃迁
从“制造重镇”到“智造生态圈”
走进浙江向隆机械的实验中心,机械臂精准抓取部件,激光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新能源车驱动轴正以每秒500次的频率进行疲劳测试。“我们研发的轻量化驱动轴,能让新能源车续航提升5%。”技术总监张工介绍,这家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连续5年保持在8%以上,已斩获37项发明专利,成为行业内的“隐形冠军”。
慈城的产业升级远不止于此。近年来,慈城镇大力推行数字化转型标准和理念,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推进企业“智改数转”,今年力争完成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水平2.0全覆盖。在此背景下,通过深入实施“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三链融合发展模式,这里已形成“金属冶炼—高端合金—航天器件”和“基膜—功能膜—智能组件”两条千亿级产业链。
从高端显示材料的自主研发,到引领全球的光学薄膜产业;从服务于5G基站的超薄金属箔材,到驱动全球最大碱性电池基地智能升级的核心技术;再到主导制定行业标准、开创绿色灭蚊新技术的创新企业……在宁波(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园,一批专注于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企业如明珠般熠熠生辉。2024年,慈城规上工业总产值达755亿元,其中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贡献率高达81.3%,每平方公里诞生1.2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密度位居全省前列。
文旅绽放
从“千年文脉”到“青春慈场”
2025年1—8月,慈城古县城景区接待游客283.8万人次,同比增长67.8%,并先后获评“省级非遗主题旅游景区”“省级夜经济坐标TOP20”“省级城市更新典型案例”等荣誉。这座拥有7000年文明史、2500年建城史的古城,正通过“绣花功夫”式的保护与创新,焕发新生。
致力于文化遗产有效保护传承,慈城坚持“修旧如旧”原则,今年以来,已完成师古亭、姚镆故居等13处文保建筑修缮,保护开发相关做法亮相《文化的力量》电视专题片。
文旅IP的持续打造让慈城文旅热度不断攀升。2025年暑期推出的“仲夏慈湖夜”活动,单季吸引游客超68万人次,成为现象级文旅IP。非遗打铁花、慈湖市集等创新形式,让古老慈湖变身“网红打卡地”。
即将在今年国庆亮相的“去慈城赶集”,将开启一场穿越千年的国风盛宴,活动期间,慈城古县城将汇聚南北风味与非遗技艺,数十位NPC营造沉浸式氛围。在业态创新上,慈城打出“文旅+”组合拳:一方面引进必胜客等国际品牌完善商业配套,一方面培育“甬上老字号”“慈城年糕体验店”等国潮业态;既保留孔庙、布政房等文保单位的历史底蕴,又通过VR技术让游客“穿越”盛唐。这种“古韵+时尚”的混搭,让古城既保持了“市井气”,又增添了“年轻态”。
治理创新
从“青砖黛瓦”到“青创沃土”
慈城镇正以蓬勃崛起之势成为青年创新创业的理想热土。全镇锚定“大招商”战略,千年古城慈城以治理创新为笔,在历史底色上绘就“青创沃土”新图景。全镇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大招商”为牵引构建制度根基,出台《关于慈城镇构建大招商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全员“大招商”专班,明确招商攻坚责任分工,从项目分类到决策流程打造全链条标准体系,通过“一表动态管理、一库精准储备、一包跟踪服务”模式为项目落地扫清障碍;同时依托高新园区与私营工业城协同优势,打造青年双创基地吸引跨境电商、研发设计等新兴业态集聚,同步建成江北区首个非遗共富工坊,以“非遗+创新创业”招募青年开辟传统技艺现代化新赛道。在此基础上,慈城镇以“引才+留才”双措并举,举办青年商会、人才论坛、技能竞赛等活动近50场,激发青年创业内生动力,目前全镇已汇聚科创研发人才3622人,含市级以上引才计划人才18人、博士近40人,推动古城从“千年底蕴”向“青春活力”加速蜕变。
为让人才扎根、群众安居,慈城镇持续织密幸福保障网。镇域内已建有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北部院区(三甲)、12家养老机构、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及2所高中,构建起全方位公共服务体系;2025年以来更聚焦“一老一小一弱”精准发力,5家老年食堂、助餐点投用,今年累计服务6.84万人次,完成101户适老化改造并新增400余名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帮扶困难群体483户634人的同时,强化残疾人就业培训与辅具配置。加快实施新城体育设施建设、城南旧事街区改造等民生实事项目,云鹭湾社区作为全省唯一典型案例入选住建部第三批完整社区建设优秀案例集。在基层治理层面,该镇不断完善“141”体系,构建“四治融合”格局,让治理效能直抵群众身边,为发展筑牢民生底线。
慈城镇更以“古城赋能乡村、乡村反哺古城”的思路,做好“强城”“兴村”“融合”的大文章。今年1—8月,南联、半浦等村通过盘活3000平方米闲置物业,引入705万元社会资本。毛岙村创成江北区首个“全国文明村”,半浦村入选省级重点村,548名“新农人”为乡村注入新鲜血液;同时打出“古城+产业+乡村”组合拳,盘活闲置资源引入社会资本,落地五联无人机培训基地等13个新业态,推进乡村便民服务站建设实现3项高频政务服务下沉,并完成虹星村等乡村卫生服务站提升,让村民就近享优质服务。如今,这座千年古城正以治理创新串联青年活力、民生温度与乡村振兴,描绘“产城人融合、古今韵共生”的共同富裕画卷。
慈湖水面倒映的古今光影,这座古城正以“产”强筋骨、以“文”铸灵魂、以“青”创未来。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掠过古城墙,照进的不仅是有着7000年历史的街巷,更是一个奔向“镇域现代化”的青春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