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恬睿 杭建宣 詹丽华
又一件民生实事落地。
今年以来,杭州新建公共充电设施4038个,其中农村地区1596个,提前完成2025年省民生实事目标任务。
近年来,杭州持续高质量推动充电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目前,杭州已累计建成公共充电设施约5万个,城市面状、公路线状、乡村点状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充电基础网络基本形成,为新能源车主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充电服务。
今年8月,我国规模最大的高速公路充电站——G25长深高速桐庐服务区(南区)光储充一体化智慧充电站正式建成投运。这个服务区充电站新建充电桩108个,其中600kW超快充桩4套(单枪最高功率可达600千瓦),480kW超快充电桩6套,120kW一体式直流充电桩(一机双枪)5套,充电总功率6040kW。
“续航300公里只要充电五六分钟。”正在一台红色超级充电桩前给爱车充电的新能源车车主许先生说,这相当于1秒1公里的充电速度,基本可以实现“即充即走”。
不仅如此,服务区车棚大面积铺设了总装机容量2260kWp的光伏板,这些深蓝色的“电力银行”将阳光转化为电力,除了直接供应充电桩和管理用房,多余电力还会通过6套电池组成的储能系统储存起来——在光伏发电富余或电网电价较低时储电,到充电高峰时再与电网协同供电。同时,配合智能管理系统的实时调度,新能源车充电时会优先使用太阳能电力,最大限度减少对传统电网的依赖。这些技术综合应用,大幅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预计年均可实现512万千瓦时绿电替代,减少碳排放约2860吨。
G25长深高速桐庐服务区(南区)充电站的投运,是杭州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缩影。“预计今年底北区充电站也将投入运行,两大充电站将有效减少桐庐高速服务区节假日可能出现的‘排队等充电’情况。”杭州市城乡建设管理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满足新能源汽车日益增长的充电需求,近几年杭州大力推进公共充电设施建设:围绕居住区、办公区、商业中心、工业中心、休闲中心等区域,建设城市地区充电网;结合景区、民宿、乡镇政府等场景,建设乡村地区充电网;依托高速公路服务区、普通国省道服务点和沿线停车场等节点,建设公路充电网。
此前,《2024年度浙江省充电基础设施民生实事项目高质量典型案例集》发布,杭州市7个项目入选,数量居全省首位,这无疑是杭州在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上成果斐然的有力证明。
截至目前,杭州已实现主城区9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高速公路服务区全覆盖、乡镇全覆盖的“立体式”城乡一体化公共充电网络——一条生机勃勃的“绿色走廊”正从杭州向长三角辐射,快速生长。
在这张“立体式”城乡一体化公共充电网络背后,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深层逻辑。杭州市鼓励充电场站通过采用新技术、完善配套设施等方式,为新能源车主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充电服务。
比如,杭州石德立交桥下地面停车场超级充电站采用充电堆及液冷超充技术,建有8套720kW一拖八分体充电堆和1套360kW一拖六分体充电堆,充电输出功率可根据车机需求与充电模块使用情况智能调配,以减少充电等待时长,有效缓解充电高峰期排队现象。场站内还配建有包含休息室、餐厅、自助贩卖机、自动体外除颤仪等设施的红心驿站,并建有自助洗车机。
再比如,建德经开新能源综合供能站是杭州市首个乡村地区光储充换电站,集成光伏发电、储能系统、换电及充电功能,既能重点服务电动乘用车、商用重卡等多种类型新能源汽车的充换电需求,又可以为周边居民及过境车辆提供充电服务。不仅如此,这个项目通过盘活乡村闲置土地资源,一方面带动了乡村闲置资产的有效运营,实现村集体经济的创收;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周边村民共富,开展多方面多维度的充电站经营服务,在能源综合利用和乡村经济发展结合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公共充电设施建设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杭州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深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模式,加快公共充电网络与智慧城市、绿色交通体系协同发展。
那些镶嵌在城乡肌理中、让“里程焦虑”逐渐消弭的绿色能量节点,既是民生温度的具象化表达,也是杭州以“绿色走廊”为笔,在高质量发展蓝图上勾勒出“人与自然共生、科技与人文共荣”的新样式——这或许也是“人间天堂”在新时代最富生命力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