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绍兴南部,有一座人口不足50万的山区小县——新昌县,正以令人瞩目的体育实践改写着县域发展轨迹。
在今年7月举行的中国·新昌CBSA斯诺克大师邀请赛上,斯诺克巨星齐聚新昌县小球中心,为这座浙东小城带来了一场高水平的体育盛宴。比赛期间,城区酒店一房难求,特色餐饮店排起长龙,大佛寺、天姥山等景区游客量同比增长60%。
这不仅展现了新昌承办高端体育赛事的能力,更标志着这座小城“以赛兴城”战略的成功落地。作为这一变革的核心推动者,新昌县公共服务集团以“小城办大赛”为突破口,探索出“普惠+高端”的体育发展模式——既通过高端赛事引进激活城市活力,又坚持全民健身的公益性,更依托“体育+”融合战略,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文旅消费的“留量”,探索出一条山区县“以赛兴城、以赛兴业、以赛惠民”的特色发展路径。新昌县公共服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小永说:“体育不仅是竞技,更是民生。我们要让高端赛事提升城市能级,也要让全民共享运动红利。”
这一模式已初见成效。今年以来,新昌已举办国际、国家、省级等重要赛事10项,各类群众性赛事20项,基本实现“月月有大赛、周周有比赛”,累计吸引参赛观赛10万人次,网络传播点击量突破1.5亿次,带动经济效益超1亿元。
■ 金汉青 王肖霞 刘芳冰
赛事引流
小城如何变身“强磁场”
新昌的“赛事突围”,始于一座地标性建筑。
刚下高速进入新昌,一座形如展翅凤凰的大型地标性建筑格外醒目——这正是融合竞技、科技与文旅的现代化体育综合体“新昌县小球中心”。
走进小球中心,各项现代化的设施让人眼前一亮:宽敞明亮的体育馆、多元化的健身设施、充足的停车位,让人不禁感叹一座县级山城,居然也能有如此功能完备的现代体育场馆。
事实上,新昌想借力体育场馆建设以构建“赛事之城”的愿景由来已久,却因缺乏专业场馆难以承接大型赛事。新昌与嵊州拥有超3万名乒乓球、羽毛球爱好者,群众基础雄厚,两地也一直缺少大型专业球馆。
为此,新昌在新嵊交界处建成集比赛、训练、配套于一体的小球中心,有效弥补了绍兴地区专业赛事场馆的不足,不仅满足了群众健身需求,更为举办国际级高水平赛事、推动绍兴体育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新昌县小球中心总建筑面积约12.18万平方米,包含5000座中型甲级综合体育馆、羽毛球、网球、乒乓球训练馆、复合商业空间与会展空间,以及一栋19层的酒店式运动员公寓。
“小球中心的建成填补了新昌缺乏高标准体育场馆的空白,其选址位于新昌和嵊州交界处,毗邻高铁站和常台高速,既是城市门户节点,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新昌县公共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丁兴龙介绍说,小球中心除了承接国内国际大型赛事外,也根据实际运营情况,引流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杭州等地的小球运动爱好者,开展亲子、俱乐部、系列赛等活动,实现运动、休闲、商业等多元功能的融合贯通,成为市民日常健身休闲的热门去处。
随着小球中心主场馆投入试运营,新昌的体育故事翻开了新篇章:
2024年11月,第二届新昌“林丹杯”羽毛球公开赛作为小球中心的“首秀”圆满举行,共吸引了15个国家和地区1033名运动员参赛,其中世界排名前100的选手共14人。小球中心也获奥运冠军林丹本人点赞推介,并挂牌“林丹羽毛球训练基地”。
今年4月,小球中心更是迎来了一场全球瞩目的体育盛事——第十四届全球华人羽毛球团体锦标赛,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692支队伍齐聚这座山区小县,挥拍竞技,切磋交流。
7月,为期2天的2025中国·新昌CBSA斯诺克大师邀请赛在新昌小球中心举行,这场赛事汇聚了丁俊晖、贾德·特鲁姆普、马克·威廉姆斯、约翰·希金斯、斯蒂芬·亨得利等一众全球斯诺克界一流选手。
硬件设施是基础,专业化运营才是持续发展的关键。2024年,新昌县公共服务集团成立新昌县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专门负责赛事运作、品牌推广及产业对接,标志着新昌从“接赛事”向“办赛事”的战略跨越。该公司探索“政府主导、协会指导、国企运营、市场参与”的高效能运营体系,统一管理调度全县体育场馆及大型体育公益设施,并利用场馆空余空间招商体育用品、餐饮零售、农产展销等多元业态,形成“以馆养馆”的良性循环。
普惠共享
全民健身“新高地”这样打造
体育赛事的意义,远不止于竞技与奖牌,更在于让普通群众从中受益、让城市更有温度。
在推进“体育+”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新昌县公共服务集团始终坚持“体育为民、体育惠民”的理念,将体育赛事与全民健身、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在体育发展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这一点,在新昌县小球中心体现得淋漓尽致。为品牌赛事打造的小球中心,日常运营并非仅仅围绕赛事展开。它集体育文化、健身娱乐、文艺演出、餐饮购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以免费或优惠的形式向广大市民开放,切实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锻炼需求。
“以前打球要开车去市区,现在下楼就能挥两拍。这里有专业的场地、亲民的价格。”在新昌县小球中心的羽毛球馆,市民胡先生正和球友切磋球技,他的话道出了很多新昌人的共同感受。
这一变化,与新昌推动体育惠民、完善场馆建设的努力密不可分。今年端午假期,新昌县成功举办了首届街羽街乒比赛暨小球中心全民健身体验周活动,正是“让运动融入生活”理念的一次生动实践。
活动首日,便吸引了5000余名市民踊跃参与。蓬勃的运动热情迅速点燃了整个城市的活力氛围。市民吴先生连续三天前来体验,他感慨道:“这里的场地设施非常专业和完善,让我仿佛回到了当年作为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时候,体验感特别好,以后一定会常来。”活动期间,小球中心馆内运动热情四溢,馆外市集烟火升腾,成为集运动、消费与公益于一体的城市会客厅。
体育为百姓生活添彩升温的精彩篇章,远未画上句号:
6月4日,新昌县首届社区街区羽球争霸赛擂响战鼓,选手们激情挥拍,赛场瞬间沸腾;紧接着6月5日,首届社区街区乒乓球比赛也热力开场,银球飞舞间尽显竞技魅力。
6月7日,新昌县小球中心又迎来了一场备受瞩目的赛事——2025年新昌县首届足球班级超级联赛决赛在此激情开哨。这场赛事规模宏大,覆盖了全县20余所小学,吸引了500余个班级踊跃参与,超2万名学生化身足球小将,在绿茵场上尽情驰骋、追逐梦想,充分展现了青春的活力与激情。
9月,小球中心再度成为体育盛事的璀璨舞台,相继迎来了“浙BA”关键战役——绍兴联队对阵嘉兴队,以及群星助阵的禅武盛会中外国际拳王争霸赛。这一系列精彩纷呈的赛事,不仅润泽了百姓的文化生活,更似熊熊燃烧的火炬,点燃了全民健身的澎湃热情。
“在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的进程中,专业体育场馆的公益属性至关重要。我们希望通过公益开放,打破专业场馆与普通市民之间的壁垒,让更多市民能够毫无阻碍地走进这些专业场馆,尽情享受其带来的便利,从而激发大家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社会氛围。”丁兴龙说。
融合发展
“赛事+”经济释放新动能
对新昌而言,办赛不只关乎体育,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文体旅融合”实践。其独特的“办赛经”,核心正在于“以赛促旅、以旅兴赛”,让一时的赛事人气,转化为长期的发展动力。
在“林丹杯”羽毛球公开赛期间,来自上海的球迷李女士这样描述她的新昌之旅:“早上在酒店吃一碗新昌炒年糕,中午去南街吃锅拉头,下午去看‘林丹杯’比赛,晚上还逛了逛大佛寺——这座小城让人不想走。”像她这样的体育游客不在少数。据测算,仅“林丹杯”一届赛事,就带动餐饮、住宿、旅游等相关消费约6000万元。
“体育+文旅”不是二者简单的“相加”,而是深度的“相融”。依托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生态底蕴,新昌将体育赛事与文旅资源深度融合,形成“以景引赛、以赛促游”的发展新模式。
去年举办的“上春山·沐春风”徒步露营季,以“美食+运动”为纽带,将天姥山诗路、南街碳水王国等文化地标与美食嵌入赛事路线,打造出兼具竞技挑战与文化体验的特色赛事,吸引近3000名省内外选手参赛。按国家级标准打造的门溪水库国际垂钓基地,筏钓平台面积达6300平方米,系浙江省规模最大的筏钓基地,为赛事承载提供了硬支撑。
在斯诺克大师赛期间,新昌创新推出“体育+文旅”融合模式,通过“票根经济”撬动旅游消费潜力,观众只需凭票根,便可免费或半价游览大佛寺、十九峰、天姥山这三大景区,实现“一场赛事串联全域风景”的消费闭环。
如今,“跟着赛事去旅游”已成为一种消费时尚,体育与其他产业的界线正在模糊,这为新昌“以小博大”的发展逻辑提供了支撑。在品牌化运营中,新昌注重“体育+产业”联动,以2025年“李宁·红双喜杯”中国乒协会员联赛为例,赛事期间同步举办大佛龙井精品茶斗茶大赛,还创新打造科技体验区、创意集市和农商文体融合互动区,将体育赛事与茶产业结合。全国乒乓爱好者在竞技之余品鉴新昌好茶,赛事高关注度为农产品提供展示窗口,实现“一赛多赢”。
“我们将以小球中心为支撑点,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用场景激活市井烟火,同时借助科技赋能全民体育发展,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拓展体育服务边界、提升体育体验品质,焕发城市‘体育+’发展活力。”新昌县公共服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小永说:“未来,我们将坚持‘体育搭台、文化助阵、旅游唱戏、群众受益’的发展路径,推动赛事与旅游、文化、农业等多元业态串联融合,努力走出一条‘赛事+产业+科技+文旅’的特色发展道路。”
本版图片由新昌县公共服务集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