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日报

机关日子紧起来,社会消费活起来

日期:09-29
字号:
版面:00009版:观点       上一篇    下一篇

  政府把钱省下来,投在健全社保、提升医疗教育养老服务水平上,实质是为百姓消费卸包袱、增底气,这笔钱也能用于加大对困难群体的补助,守护他们的基本生活与消费能力。

机关日子紧起来,社会消费活起来

  ■ 本报评论员 逯海涛

  “工作餐不得提供高档菜肴,不得提供香烟,不上酒”“工作会议一律不摆花草、不制作背景板”……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以来,“带头过紧日子”日益成为党政机关的行动自觉。但社会上也滋生出一种论调:当前正需更大力度扩大内需、提振消费,一边是“紧”,一边是“振”,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是否与提振消费相互矛盾?

  这一说法,显然错误地将两者对立起来。既曲解了“紧日子”,也误读了“提振消费”,更没有正确领会《条例》的精神。正确理解两者之间关系,对比好“减”和“增”很重要。

  先说“减”。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不是“不花钱”,而是严禁“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乱花钱。过去,确实有地方将铺张浪费的“形象工程”包装成拉动消费的手段。表面是刺激经济,实则是对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这种行为不仅效益低下,更会扭曲市场信号、破坏发展环境,实际上侵蚀了消费信心与市场活力。《条例》在经费管理、国内差旅和因公临时出国(境)、公务接待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更高标准和更严要求。这意味着要进一步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杜绝铺张浪费。可见“紧”和“减”,是对公款公务方面的奢侈浪费、大手大脚坚决“收紧”“缩减”,而不是对正常消费的“紧”和“减”。

  减,是为了增。省下来的钱投向何处?流向了民生关键处,化为消费新动力。

  提振消费,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今年3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发挥财政政策引导带动作用……扩大消费需求,提升消费能力……”具体措施包括,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深入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和“千集万店”改造提升,加力实施消费帮扶等。政府把钱省下来,投在健全社保、提升医疗教育养老服务水平上,实质是为百姓消费卸包袱、增底气,让大家敢于消费、乐于消费。这笔钱也能用于加大对困难群体的补助,守护他们的基本生活与消费能力。更能用于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培育壮大更多经营主体,改善消费环境,让消费渠道更畅通。

  近期,省内外不少地方群众乐此不疲地“定闹钟抢消费券”,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老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消费折扣,商家也迎来了大量客流,补贴资金的来源首先就是政府财政。小小消费券也能够撬动数倍的关联消费增长,消费税收跟着增加,最终形成正循环。政府的“紧”,最终造就了消费的“增”和市场的“活”。

  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更是一种风向标。政府务实节俭,能有效净化风气、提升公信力,并引导社会形成理性健康的消费观。更重要的是,省下的钱得以投向市场不愿投但关乎长远的关键领域,如基础科研、核心技术、公共卫生等,为未来的消费升级和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可见,“过紧日子”与“提振消费”并不矛盾。当政府支出更加精准高效,市场环境持续优化改善,百姓的消费内驱动力不断增强,才正是真正意义上的提振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