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丰华
人工智能为社会经济注入澎湃动能的同时,也深度赋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并改变文化生产、文化传播和文化消费方式,催生了众多创新业态与文化产品。
人工智能为文化产业提供强大技术支持。大丰作为一家深耕文体旅30余年的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的发展之基。我们自主研发的舞台机械控制系统取得了国际权威TUV最高认证,攻克了海外厂商长期垄断的“卡脖子”难题,实现国产替代与国际对标。此外,我们还成立了跨部门协同的AI专项组,在行业内率先完成DeepSeek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由我们构建的多样化传感器系统,广泛应用于智慧景区、沉浸式体验、互动娱乐等场景,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提升设备互联互通与自动化水平,实现更高效的运营管理和个性化服务。
人工智能助力文化产业挖掘人文底蕴。没有优质的文化底蕴和内核,不可能塑造出优质的文化产品。在人工智能的有力支持下,文化产业工作者能够将核心关注点和资源集中于自身最擅长且最具价值的领域,打磨出更具创造性和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当前,我们在厦门、贵阳等多个项目的创意策划阶段都广泛应用到了人工智能,辅助挖掘当地的本土文化。
技术是外化的表达,内容是内在的底蕴,人工智能带给文化产业的变革是整体性的模式变革。所处的市场经济环境日新月异,要求企业不断思考变化、主动适应变化,甚至创造变化。我们在文体旅行业中创新地提出了“REPCO模式”,提供从策划、创意、智造到运营的全产业链集成服务。通过延长产业链、做强产业链,寻求最佳规模效应和集成效应。当前,大型文旅项目需要更全局性、更前瞻性的规划思维。项目方对企业的要求不仅是设备供应商,而是“区域规划师”;企业所思考的也不只是“一单生意”,而是区域的文体旅商综合业态。我们以这种创新模式在全国多个项目中进行实践,均收获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
最终,人工智能对于文化产业的赋能需要被消费者真切感知,这就需要落地的应用场景。今年,我们成立了浙江硅基方舟机器人有限公司,聚焦人形机器人在文娱体旅商场景中的应用。依托公司丰富的IP资源和核心技术,推动“机器人+IP+创新应用”的深度融合,为消费者打造沉浸式、未来感强的文旅体验。在文商旅经典作品厦门“屿见闽南”中,我们将文化故事、演艺表演和沉浸式空间多端融合,让游客能置身于闽南非遗文化场景中。这些实践其实都是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之后的创新实践,也是消费者可知可感的技术变革成果。
可以说,人工智能为文化产业拆除了传统的“三堵墙”:语言的隔阂,语言是交流的基础,人工智能让跨国、跨区域的语言交流不再是问题;技术的隔阂,有大量市场化的AI应用工具可选可用,只要有主观学习的意愿,都可以受益于这项技术;文化的隔阂,为跨文化、跨学科的人士提供精准而高效的协助和支持,使得文化表达和理解更全面。
人工智能不仅能让文化“看得见、听得见”,更帮助我们更好地触及客户与消费者的深层需求。虽然在应用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不少挑战。比如技术与艺术的融合问题,比如人才结构的问题。但我们始终相信,挑战背后往往蕴藏机遇。技术越新颖,越能激发无限创意;问题越复杂,越能推动行业实现新飞跃。
(作者为浙江大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