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日报

探寻“读书之道”

日期:09-29
字号:
版面:00006版:思想周刊·学习       上一篇    下一篇

  ■ 陈金慧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在《之江新语》中,习近平同志以朴实而深邃的语言阐述了“读书之道”,体现着对现代社会中读书本质、价值与方法的再度叩问与哲思表达,蕴含着以学立身、以学致用的深层智慧。

  读书明德

  读书赋予人的,不仅是认知的广度,更是精神的高度与德性的厚度。

  “读书即是立德”。读书是治心养性、培育情操的基本方式与有效途径。《多读书,修政德》一文有言:“要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使读书学习成为改造思想、加强修养的重要途径,成为净化灵魂、培养高尚情操的有效手段。”读书使人明事理、知善恶、辨是非,使“德”从空中楼阁,落地为行走世间的底气。

  古人讲,“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国家历来讲究读书修身、从政以德”,并提出“要修炼道德操守,提升从政道德境界,最好的途径就是加强学习,读书修德,并知行合一,付诸实践”。读书绝非为了装点门面、应付场面,而是为了增加德行、增强本领。真正的读书应当是“经世致用”。真实的成长需要知识作底、思维作翼、实践作场。唯有秉持修身慎行、怀德自重之道,方能成就善学善思、善作善成之功。

  读书穷理

  读书,是一场与世界的深度对话,也是一次突破认知藩篱、重塑自我的思想远征。

  伴身常读。读书不只是眼到、心到,更贵在“做到”。人们往往说起来会读、做起来略读、忙起来不读。不读尚可,就怕空读、装读。习近平同志在《要善于学典型》中提到,“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伴身常读不是“囤书如山”,而是“常读常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有效的阅读是带着问题读、联系实际读、投入情感读,既有“牛角挂书”般的专注与坚持,更具备“坐得住板凳、咬得住书根”的定力与恒心。

  深耕细读。不少人读书,难免囿于“应需而读”。但若一味秉持“应付式阅读”,便容易囫囵吞枣、浅尝辄止。在《之江新语》中,习近平同志曾批判“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现象。“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阅读,只会使知识流于表面,浮而不深、杂而不精。浅读或许能获取零散的知识,但唯有深度阅读,才能穿透文字表面,让知识不再是孤立的碎片,而是能串联成解决问题、审视世界的思维框架,从而使人开口“内涵有料”、下笔“引经据典”、行动“有理有据”。

  求知善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习近平同志在《求知善读,贵耳重目》中说:“对学习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既需苦学,还应‘善读’。”所谓善读,是深度沉浸后的游刃有余,是“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治学定力,是“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认知清醒,亦是“草摇叶响知鹿过”的见微知著。真正的阅读从不以翻页速度论高下,而以思考深度见真章;狼吞虎咽十盘,不如细嚼慢咽一盘。若想将零碎的知识点织就成网,钻得进去、悟得出来,便得少些猛冲猛打,多些精雕细琢,把“金点子”变成“妙招子”。如此,则阅而知脉、思而至通。

  读书寻“径”

  面对浩如烟海的典籍,如何找到自己的精神坐标?

  处处留心,在学思问道中走入“书香门第”。以问引路,才能让读书成为一场主动的探寻。习近平同志在《路就在脚下》一文中深刻指出,“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学校,留心处处皆学问”,这一论述不仅道出了学习的本质,更阐明了社会这本“无字之书”的重要价值——真正的学问不仅源于典籍研读,更体现在市井百态的观察之中,蕴含于日常生活的思考之内,凝结在人际交流的顿悟之间。钻得进去,也要走得出来。社会汇聚了集体智慧,读书不能闭门造车、孤军奋战,而需融会贯通、博采众长。我们当怀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的心境,“在耳闻、目见、足践之中见微知著、管窥全豹,获得真知灼见”。在跟群众的交流里听真话、在走基层的观察里看实情、在亲身实践的体验里找答案,才能从小处看出门道、从细节摸清规律,把“纸上风景”与“现实场景”串珠成线,把书本里的“死知识”变成解决问题的“活智慧”。

  巧撬真知,在去伪求真中占领“阅读高地”。读书是一门“技术活儿”。习近平同志指出:“读书要用‘巧力’,读得巧,读得实,读得深,懂得取舍,注重思考。”巧读,得学会“筛”,在海量信息中精准撷取,把核心要点拎出来;巧读,得学会“剥”,在繁杂内容里剥茧抽丝,把表面信息下的规律挖出来。而若想“撬”出真知,关键还得靠“思”。边读边思,如采花之后酿蜜,寻其香而探其味;只读不思,无异于浇水而不培根,叶虽茂而根自浅。读中需思,面对作者的观点,不妨多些质疑、少点盲从,在阅读中抓关键、辨真伪、析深意,在碰撞与审视中形成独立判断。阅读不止于字里行间,思考更需在合上书页后延续,通过复盘所读、提炼要义、反观实践,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智慧。

  学以致用,在知行合一中领悟“求知真谛”。习近平同志在《努力具备符合时代要求的知识结构》中曾提出“主动来一场‘学习的革命’,切实把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的要求与期望。读书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冲刺,而是细水长流的坚持。以“学”为源、以“用”为流,在持续学习中更新认知,在反复实践中消化知识,才能让读书真正成为滋养成长的源头活水。这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一种行动方式,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精神状态。真正的读书,应实现开卷有益、知行合一。读历史,便在理解兴衰规律中反思当下抉择;读哲理,便在辨析价值取舍中校准人生方向。“知”是照亮前路的灯,“行”则是踏平荆棘的脚,唯有让知识走出书本、融入生活,才能在一次次学习与实践中,获得拨云见日、向上生长的力量。

  (作者为浙大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副研究员、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