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26日,2025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在杭州开幕。作为文化出海“新三样”之一,网络文学不仅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亿万读者的喜爱,还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鲜活载体。网文出海如今来到了怎样的新阶段?在北美、东南亚、法国、俄罗斯等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文化语境中,这股浪潮又呈现出哪些发展路径与最新趋势?
中国网文出海:
卖故事,还是造生态
■ 文韵平
把蒸汽朋克、塔罗牌和道教“五道轮回”放在同一个叙事框架里,这样的“一锅炖”听上去像是猎奇的“黑暗料理”。可偏偏,《诡秘之主》就是靠这样一道混搭大餐,在全球吸引了数千万粉丝。它的故事背景设定在“灰雾之上”的神秘大陆,由22条神之途径和9大源质构成力量体系。主角因“转运仪式”意外进入源堡,在各条神之路径上“打怪升级”,最终成为“诡秘之主”。
它的爆火,意味着中国网络文学出海正在进入新阶段:从单纯“输出作品”,到逐步“共创故事”,再到如今的“营造生态”。
这不是一场短暂的文化旅行,而是一次深刻的产业升级。
早期的出海,为什么像一条“单行道”
最初,中国网文的出海更像是“单方面的馈赠”。平台挑选《盘龙》《斗破苍穹》等头部作品,雇人翻译或依赖粉丝义译,然后推向海外市场。逻辑很简单:我有好东西,你只需尝一尝,自然会喜欢。
这种方式的确打开了一扇窗口,却也暴露出问题:译制周期长,作品数量有限,读者只能“偶尔尝鲜”,难以养成稳定的消费习惯。更关键的是,作品的选择权、解读权全在国内,海外读者缺乏参与感。
于是,我们尴尬地面对一个问题:明明有功夫、有熊猫,却拍不出一部真正的《功夫熊猫》。缺失的不只是故事,而是一整套跨文化的叙事能力和产业体系。
技术进步,真的能解开“语言之结”吗
转机来自技术的突飞猛进。AI翻译近年效率和准确度显著提升,虽然距离“信达雅”还有差距,但对海量网文而言,已足以大幅降低成本和时间。
过去,长篇网文的翻译动辄数月,如今AI能在几天内完成初稿,大大拓展了“出海候选池”。这意味着,不再只有头部作品能被“挑中”,中腰部甚至小众作品也能快速进入海外市场。
数据印证了这一点:2024年,中国网络文学海外市场收入达48.15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与此同时,AI驱动的微短剧让“48小时出品一部剧集”成为可能,生产与传播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
换句话说,技术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铺路石。它让海外读者从“偶尔消费”走向“日常消费”,让中国故事真正有机会在海外形成规模化的文化存在。
为什么中国故事能被“无缝理解”
如果说技术解决了“能看懂”的问题,那么文化语境的趋同解决了“能共鸣”的问题。
今天,中国的Z世代与全球同龄人成长在相似的互联网环境中:看相同的影视剧,打相似的游戏。他们的叙事偏好、节奏感受与兴趣追求,正在全球范围内趋同。
这就是为什么《诡秘之主》能让海外读者自发建立两万个讨论群,热烈争论“二十二条神之途径孰强孰弱”;也是为什么仙侠、玄幻故事能被欧美年轻人快速接受,成为他们日常娱乐的一部分。
“全球年轻人读懂彼此的幻想”,正在成为网文跨境传播最大的底气。
为何要“和你一起包饺子”
然而,仅仅输出故事远远不够。中国网文的独特之处,不仅仅是“文学”,而是其背后的互联网生态:高效的付费阅读机制、作者与读者的即时互动、基于大数据的内容推荐以及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创作模式。
这套体系,本身就是一种可复制的“文化工业化经验”。
于是,平台的出海战略也在升级。最初是“煮好饺子喂给你”,后来是“教你用筷子夹饺子吃”(即引导海外读者适应中国网文的阅读习惯和付费模式)。而现在,走向了“和你一起包饺子”。
换言之,平台不仅输出作品,还整体移植生态:在海外建立平台,招募本土作家,让他们用熟悉的语言和背景创作,但是要融入中国网文的叙事逻辑。这些作品不再是单纯的中国故事翻译版,而是本土语境下的原创产物。
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发布的《2024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显示,2024年,中国网文新增12万名海外本土作者,年产作品超过50万部。截至2025年上半年,阅文旗下海外门户起点国际已培养了50万名海外原创作家。网文出海,已从“单行道”变成“双向车道”。
共创模式,能走多远
这种趋势并非孤例。在其他文化领域,共创模式早已显现威力。在欧美爆火的动画电影《K-POP:猎魔女团》,巧妙融合了韩流音乐、魔法元素和青少年成长主题。其主题曲《Golden》不但登顶了多个国家的音乐排行榜,更被网友称为“北美小学生的《孤勇者》”。
它的成功告诉我们:文化出海不只是翻译,更是工业化生产、全球化视野与生态化运营的综合产物。
网文同样如此。一部小说可以衍生出动漫、影视、游戏、短剧,甚至虚拟偶像。它不仅是故事,更是一种能持续裂变的“文化母体”。
出海路上,该警惕什么
但乐观不等于盲目。中国网文要走得更远,至少要守住三道关口。
第一,如何避免“爽感至上”?网文的魅力在于爽点密集,但如果只追逐刺激,忽视思想与价值观,难免流于浅薄,甚至引发误导。
第二,如何面对文化差异?尽管年轻人有共鸣,但价值观差异仍客观存在。如何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进行智慧表达,避免误解与冲突,是必答题。
第三,如何保持文化初心?在与全球大平台合作时,如果一味追逐流量与利润,就可能让中国网文沦为另一种“快消娱乐”,丢失最宝贵的文化独特性。
从独奏到交响
今天,中国网络文学正在成为全球文化土壤中的一颗新种子。它不再只是我们自己的独奏,而是逐渐汇入一曲跨越国界的交响乐。
网文出海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多少作品登顶榜单,而在于能否让全球年轻人参与进来,共同创造属于这一代人的共享故事。
从“卖故事”到“造生态”,这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航程,更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执笔 庄小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