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日报

剧本牢一点 舞美简一点 唱腔醇一点

日期:09-26
字号:
版面:00006版:文韵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编者按: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9月25日在杭州闭幕。20天里,《三打白骨精》《我的大观园》《北上》《老阿姨》等30台好戏轮番上演,给观众带来视听盛宴的同时,也引发思考——如何营造健康的戏剧生态?怎样打造立得住、传得开的新时代高峰之作?从业者又应该进行怎样的艺术探索和表达?

新时代戏剧如何攀高峰

剧本牢一点 舞美简一点 唱腔醇一点

  ■ 陈涌泉

  剧本不牢地动山摇

  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从创作源头出发到舞台呈现,再到文化表达的全面升华,是戏剧创作从“作品”到“精品”的跨越,从“高原”到“高峰”攀登的关键。

  具体而言,首先,剧本要“牢”一点。

  “剧本不牢地动山摇”,好的剧本能成就好戏、成就好演员;差的剧本不仅耽误戏,更浪费演员。优秀的剧本唱词令人“满口生香”,反之,则“满口渣子”、味同嚼蜡。

  对于一个剧目而言,编导演、音舞美、化服道、声光电都十分重要,但最重要的就是剧本。就像“木桶效应”一般,若桶底有漏,一切皆空。

  在剧本好的基础上,戏剧导演要“藏”一点。这种“藏”绝非削弱艺术表现力,而是避免过度彰显个人风格,破坏剧种特色和演员的表演主体性。试想,如果全国348个戏曲剧种在一种风格下呈现趋同面貌,这不仅是艺术个性的消弭,更是对戏曲文化多样性的极大伤害。

  导演要敬畏戏剧文学,不要乱改剧本,把精力集中在怎样实现剧本的最佳立体呈现上。在我编剧的豫剧《程婴救孤》中,黄在敏、张平导演仅“刀斧手斩杀赵家三百余口”这一序幕,就反复打磨了三个版本,从表现手法、服装道具到伴奏乐等方面一次次调整导演方案,每改一次都有新的提高。

  警惕“景满为患”

  此外戏剧舞台也需“节能减排”。舞美设计要“简”一点,突出表演的中心地位,遏制过度堆砌的“大制作”,回归中华传统美学的写意精神。

  这里的“简”绝非简陋或简单,而是对“空灵诗化”“虚实相生”等原则的当代诠释。无论是传统水墨画的“计白当黑”,还是戏曲舞台的“一桌二椅”,其精髓都是凝练、简约。优秀的舞美设计也要讲究留白。

  有一次,我在北京看安徽黄梅戏经典剧目《天仙配》,其舞台简朴却意境全出。七仙女和董永一上场,自然山水和戏曲服饰相映生辉,观众看得如痴如醉。本届戏剧节上,婺剧《三打白骨精》、瓯剧《杀狗劝夫记》、柳子戏《老青天》、秦腔《再续红梅缘》、昆剧《监察御史徐定超》等作品,皆回归中华传统写意美学,以留白赋予表演张力,以象征激活观众的想象。

  不过,当前仍有不少剧目,布景繁复、装置沉重。这不仅限制演员的自由发挥,更伤害了戏曲的空灵、诗化与写意,甚至导致演员表演能力的退化。

  在舞台上,戏剧演员既要灵动也要富有主体性,这需要他们被赋予足够的表演空间,自由展现“十年功”,而不是被动、机械、僵化地完成动作。比如,有些戏剧过度依赖舞台装置,运用“机械化”的招式,挤压演员的表演空间,甚至出现用传输带运送演员的现象。当“景随人移”的写意美学被异化为“人被景框”的堆砌,演员唱念做打无法施展,就不再是“手眼身法步”自由发挥的创造者,戏剧的魅力也会随之减少。

  从1991年进入剧团到现在,我已经在戏剧界工作了整整34年,亲眼看着戏剧的制作成本不断攀升,但演出场次总体上越来越少。戏曲投入大、演出少,造成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浪费。

  当年我在剧团时,一部戏的排戏成本几万元、几十万元足矣,如今动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若真能产出“留得住、传得开、唱得响”的精品也罢了,但不少“大制作”演出寥寥,好的参演获个奖,差的彩排两场就束之高阁。即便获奖又如何呢?依然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我在全国调研,发现许多剧团都在外租了仓库。因为剧团大都“景满为患”,排一台戏一大堆“景”,戏不演出,这些扔不掉的“景”只能在郊区租仓库放置。我曾经算过一笔账,一个大制作的剧目到北京演出,成本往往超百万元。多辆卡车的来回运输费、装卸费、场租等等,往往演一场赔一场,多演多赔,这种情况下谁还演?这些现状都值得我们深思。

  保护剧种的多样性

  只有每个剧种都充分体现自己的特色,中国戏剧才能像百花园一般,姹紫嫣红,各美其美,而不是剧种同质化、泛剧种化。

  我之前去丽水市松阳县调研松阳高腔专业剧团时,得知这个剧团只有15个人。像这样的“天下唯一团”,全国有121个。我们对少数剧种、稀有剧种一定要给予更多关注和保护。

  至于剧种唱腔,我希望能更“醇”一点。剧种的韵味在于唱腔浓郁醇厚,一旦唱腔丧失了剧种特色,出现泛剧种化、唱腔歌剧化的问题,便失去了个性,千戏一腔,虽存犹亡。

  以河南三大剧种为例,豫剧、曲剧、越调虽共用中原官话,但其唱腔体系却各具特色,凝结着不同剧种独特的审美基因。

  每一个剧种都有其丰厚的历史积淀,不管是板腔体还是曲牌体,都积累了深厚的唱腔资源。希望每个院团、每个剧种都充分继承发扬自己的唱腔,让它特色鲜明、韵味醇厚,做到好听、好唱、好学,便于流传。

  我也在默默“潜水”观察,传统的戏迷最痛心的是唱腔“四不像”——唱腔的异化丢失了剧种的特色,新戏听不出原味。传统的唱腔能够勾起戏迷无限的乡愁和很多美好记忆。但现在去听戏,不少假“创新”之名的“注水唱腔”,这些美其名曰“争取青年观众”的作品,非但没有争取到新观众,老观众也丢掉了,适得其反。

  “十年磨一戏”的精神涉及方方面面,从唱腔的角度来说,过去开宗立派的大家,几乎天天在琢磨唱腔。每一台戏的唱腔都是团队反复琢磨,唱词的改字、布局、节奏、韵律都是一点点打磨出来的。

  演员的表演更是如此。梅兰芳对着大穿衣镜练功,“豫剧皇后”陈素真用月亮的光影一点点改进身段和水袖。这样的苦心孤诣才“磨”出美不胜收的表演效果。

  陈素真的代表剧目之一《三上轿》,原本是老戏班的“送客戏”。她从改变唱腔做起,行行走走随时哼唱,甚至睡梦里也哼,日夜琢磨唱腔,创出新韵,上场演出就获得满堂彩。一部“死戏”被陈素真唱活了,送客戏变成了压大轴戏。没有苦心打磨,何来经典流传?

  打破“唯奖项论”

  戏剧要发展,首先从理念上要正本清源,要知道戏剧的出发点在哪里,该往何方去,这样才不会“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避免忙忙碌碌创作,狗熊掰棒子,创一台丢一台。

  戏剧更应该坚持“艺术为民”,打破“唯奖项论”。戏剧节特别鼓励参演剧目多为观众演出,明确剧目须兼具艺术价值与市场生命力,真正能“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

  本届戏剧节充分考虑题材的亲民性与大众性,众多剧目改编自经典戏剧或文学作品。例如越剧《我的大观园》、粤剧《程婴救孤》、新编历史潮剧《绣虎》、昆剧《世说新语》等,以各具特色的戏剧艺术形式重现经典的永恒魅力;京剧《七侠五义》、婺剧《三打白骨精》、河北梆子《宝莲灯》以及木偶戏《高机与吴三春》等,则取材于老百姓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或民间传说。这些作品历经长期市场检验与反复打磨,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我们倡导“十年磨一戏”,参演剧目不再强调立上舞台的时限,只要是持续打磨的好戏,都可以参赛。也鼓励大家多演出,鼓励装台时间越少越好,演出场次越多越好,推动作品真正走向观众。

  今年的第32届梅花奖精彩纷呈,票房上座率达到95%;而且票房跟院团分成,剧团不但来参赛获奖,还能满载而归拿着票房回去。这才是我们倡导的健康戏剧生态,让剧团既能获奖,也能凭实力赢得市场。

  此外,坚守戏剧本体,戏剧评论工作要“真”一点。我们要尊重戏剧创作的规律,坚持观众至上,剧本为先。评论工作者应有真知、讲真话,说实话、出实招,避免不切实际、空洞无物。这才能对当下戏剧创作、生产、演出带来积极意义,塑造健康的行业生态,让中国戏剧再现百花齐放的盛景。

  (本报记者 汪子芳 根据陈涌泉在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期间的发言及其相关文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