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日报

人类与机器的关系
将发生颠覆性变革

日期:09-24
字号:
版面:00006版:前沿周刊·科技       上一篇    下一篇

  ■ 翟雪松 钱春雨

  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当今科技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它不仅是技术概念的飞跃,更预示着我们与机器的关系将发生颠覆性变革。

  简单来说,具身智能就是赋予AI一个物理“身体”。它不再仅仅是处理数字信息的程序,而是能够像人类一样,通过感知、决策和行动,与真实世界进行深度互动的一种智能实体。

  这背后是多项前沿技术的集成:如生物传感(Biosensing),指通过可穿戴设备等载体,实时捕捉和感知人体的生理信号,例如眼动、心率等,从而理解个体的认知状态;空间计算(Spatial Computing),指利用同步定位与建图(SLAM)等技术,让机器能够像人一样感知和理解三维物理空间中的环境、物体和结构;生成式人工智能(GAI),指大模型不再只停留在生成文本或图像,而是能够根据环境变化和任务需求,实时生成多模态的学习资源或行动方案。

  具身智能赋予了智能体“身体在场”的能力。它能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学习内容,增强知识与实践的深度连接,并能够根据环境和任务的变化实时调整决策。正如图灵奖得主杨立昆所预言,未来的趋势将是从大语言模型转向由具身智能驱动的“世界模型”,因为后者才能真正理解多变复杂的物理世界。

  在所有具身智能的物理载体中,人形机器人无疑最受瞩目。这是因为人形机器人的设计初衷,就是模仿人类的形态,从而更好地融入人类为自己设计的社会环境。无论是操作工具、打开房门,还是在复杂的环境中行走,人形机器人的类人形态使其能够适应现有的基础设施,无需对环境进行大规模改造。

  具身智能的飞速发展,正在让人形机器人真正成为能够自主思考、决策和行动的“智能体”。它将大模型的理解能力、常识推理能力与机器人的物理执行能力相结合,使得机器人能够根据语言指令理解任务意图,并在开放、非结构化的环境中完成复杂任务。

  具身智能驱动下的人形机器人,正在加速从科幻走向现实,其未来的作用将渗透到社会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工业与制造业的“新劳力”。过去,工业机器人主要在标准化的流水线上进行重复性工作。而具身智能机器人则能够胜任更多非标准化、柔性化的任务,填补传统自动化无法覆盖的空白领域。这不仅能提升效率,还能解放人类从事更具创造性的工作。

  如,家庭与服务领域的“新伙伴”。当人形机器人的成本降至消费级别价格,并具备更强的认知能力时,它们将有望走进千家万户。它们可以成为我们的家庭管家、朋友和护理员。此外,它们还能在家庭安防、娱乐和教育等多个场景中发挥作用。

  教育领域的“新模式”具身智能应用也已初见端倪。利用集成生物传感、空间计算等技术的可穿戴式教育装备,未来的学习将不再受限于教室或书本。例如,学生可以佩戴智能眼镜,在博物馆里与虚拟的恐龙进行实时互动,或是将化学实验中的虚拟分子模型叠加在现实世界中进行操作。这种“身体—环境—认知”的深度耦合,将极大增强学习的沉浸感和效果,真正实现“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泛在学习。

  (作者分别系浙江大学科学与技术教育学位点负责人、浙江大学科学与技术教育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