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剑宇
近日,一道小学二年级的数学题在舆论场掀起波澜。题目问“3个盘子,每盘8个水果,一共有多少个水果?”学生写下“3×8=24”,结果被老师判错,正确答案被规定为“8×3=24”。这场关于“顺序”的微小争议,却如同一石入水,激起人们更多的思考。
在许多习惯于“结果导向”的成年人看来,“3×8”与“8×3”的结果同为24,判错实属矫枉过正。这反映了我们社会中一种普遍的认知:只要答案正确,过程与形式无关紧要。
然而,数学的精髓远不止于得出一个准确的数字答案。它更是一门关于关系与结构的逻辑语言。正如“3只5两的梭子蟹”与“5只3两的梭子蟹”总重虽同,但其代表的现实情境、数量关系截然不同。乘法算式“每份数×份数”的规范,正是为了在孩子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植入一种严谨的建模思想。它教会孩子的不是机械的计算,而是用数学语言精准地描述世界——谁是基本的单位(每份数),谁是重复的次数(份数)。这种对逻辑关系的尊重,是数学之美的根基,也是理性思维的起点。
颇具反讽意味的是,就在我们为小学数学应否“较真”争论时,成人世界却有着另一套规则。职场中对“老板说几就是几”的玩梗,形象地揭示了权力对逻辑的僭越。这种“执行文化”不仅消解独立思考,更助长了模糊与妥协的不良风气。
正是在这样的现实映照下,小学数学中对“3×8”顺序的坚持显得尤为珍贵。这并非无意义的刻板要求,守护课堂上的每一次“较真”,就是为社会的未来筑起一道抵御“糊涂账”文化的堤坝。
(湖南工业大学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