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日报

衢州之约,探寻创新发展“密钥”

日期:09-25
字号:
版面:00016版:专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到来的时代,人才与创新是最值得关注的核心变量。

  衢州锚定“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打造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成为全省经济向中西部临省拓展的一个桥头堡”等一系列目标任务,唯有用创新的视角去观察,在风起时洞见方向,在风疾时驭势而行,在风口中灵活转向,才能决胜未来。

  9月24日,2025衢州人才科创周暨四省边际创新生态共建活动启幕。这是一次四省边际创新资源大集结,专家学者、科研院所等悉数亮相,还结合基金项目路演、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旨在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和区域协同发展。

  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划关键节点,从多维度解读此次跨省域盛会,可窥见衢州察势、顺势、谋胜势的战略谋划与思维逻辑,其蕴含的创新发展三层“密钥”值得探寻追问。

建平台 营造“磁场效应”

  衢州作为省际内陆城市,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创新要素的集聚。下好搭建科创平台这步“先手棋”,营造“磁场效应”,是必然选择。

  近年来,衢州市委、市政府一心抓平台建设,通过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协同,持续推进,掀起科创平台建设热潮。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来衢合作,共建研究院。2018年以来,已落地16家创新研究院,实现“一产业一研究院”“一县一研究院”区域全覆盖。近两年,衢州引进近400名博士,是过去10年的总和,其中超60%由平台引进。

  最新成立的衢州先进材料创新研究院,从筹备到落地仅半年。2025年1月,衢州市与大连理工大学彭孝军院士共建研究院,这是衢州引进的第6个院士团队,填补本地高端材料领域空白,助力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4月13日,研究院成立仅3个月,举办产研合作签约仪式,与7家单位签合作协议、与4个项目团队签引进协议。

  在建平台、造“磁场”热潮中,衢州借地集智的“飞地”模式是神来之笔。目前,已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建设26万平方米“飞地”。“飞地”一头连研发,一头连产业,以“研发孵化在异地、产业转化在本地”模式,利用发达地区资源培育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目前,237个人才团队在“飞地”创业创新。其中,本土机器人研发生产企业禾川科技在杭州“飞地”建研发中心,一年多集聚243名研发人员,2022年在科创板上市,成为浙江省山区县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

  浙大衢州研究院化工中试基地作为连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纽带,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两新”融合提供支撑,成为“双招双引”招牌,发挥招商引资“窗口效应”,吸引外地企业来衢开展中试研究并落地产业化。

  化工中试基地采用“政府投资、研究院管理、企业化运作”运营管理模式,是共享型平台,按“科学家+工程师”体系配备人才团队,成为技术“陪跑员”,解决了科技型中小企业中试难题。自2022年启用,该基地吸引大批项目入驻,11个项目已落地产业化,预计拉动投资37.37亿元,实现产值66.97亿元。目前,一期50亩已饱和运营,二期将扩容至220亩,列入工信部首批石化化工领域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入选首批省级创新深化试点。

  让更多创新人才在平台集聚,更多“从0到1”的科学发现、“从1到10”的突破应用在平台生成和孵化,最终转化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和以集群强链为标志的产业竞争力。平台的“磁场效应”正成为衢州高质量创新发展的鲜明标识。

  数据显示,衢州市全社会R&D投入强度从2020年的1.79%跃升至2023年的2.36%,提升速度为全省的2倍、全国的2.6倍。此外,今年上半年,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去年的64%提升至66.8%,提升幅度居全省前列。

引人才 形成“雁阵效应”

  衢州市以平台为载体招才引智,构建起“热带雨林”式的人才生态。

  拓烯科技(衢州)有限公司销售部长王子木,是企业引进的重要人才。今年,经公司自主认定,他被认定为衢州市F类人才,享受购房补助政策。王子木将家人带到衢州,全家在此扎根。

  这是衢州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一个缩影。2023年衢州坚持人才“企业认定、政府认账”,建立“三凭三定”企业人才自主评价机制,凭研发投入、人才数量和企业薪酬定评价资格、评价名额和人才层次,激励企业引才育才研发创新。实施人才“院企双聘”,出台优先支持高校院所人才到企业创新创业、优先支持企业培养“产业教授”、优先支持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等人才交流共享五个优先机制,构建“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科研模式。刚柔并济的策略推动人才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力。

  “抢人”后注重“育人”生态构建,这是区域发展形成的共识。越来越多高层次人才在衢州人才生态找到创新创业的舞台。

  不久前,在第十届“创客中国”浙江赛区暨“浙江好项目”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衢州分赛区总决赛上,浙江格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获唯一的一等奖。董事长徐泉回顾创业路时感慨:“衢州有优越的营商环境、丰富的产业工人和领先的锂电池产业资源,还有高端的科研成果孵化中试平台、科研团队,给了我们足够的信心。”经过一年多努力,格源新材料冲进行业第一梯队,是衢州构建“热带雨林”式人才生态的参与者与受惠者。

  衢州市通过增值化服务打通人才价值释放的堵点,打造服务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人才发展生态。“才呼我办”人才服务增值化改革构建“一呼百应”人才创业陪跑机制,精准帮扶、全链条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帮助解决落地难、融资贵、招才难等问题。

  社会资本以产业基金形式参与人才项目建设,衢州全市产业基金规模预计将破千亿元,年度投资超百亿元。在“长三角创投新势力城市发展指数”2024年榜单中,衢州排名第六。

  衢州通过迭代升级“南孔精英”创业人才项目政策,实施“南孔精英”人才计划培养专项,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市县联动赴多地开展人才周活动,推广“产业教授”“科技副总”等机制,推动高校、平台、企业人才互聘共享……

  政府搭平台、企业供舞台、社会补资源的三方协同模式,推动衢州形成人才集聚“雁阵效应”。

  人才集聚指数是评估城市引才能力、优化政策与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去年,衢州位列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第58位,跻身全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第49位,还成功夺得省“科技创新鼎”。

  智联招聘集团副总裁霍彪说,衢州市青年人才流入流出比为1.82,充分说明衢州人才生态建设进入良性循环。

  保持战略定力,以人才生态建设为支点撬动创新,让人才从“抢过来”变为“抢着来”,人才发展成效正在加速呈现。

促转化 放大“波纹效应”

  纵观衢州工业版图,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深耕人才链激活创新链、优化创新链厚植产业链,处处涌动着“延链提质”的创新活力,不断放大“平台—人才—创新—产业”的“波纹效应”。

  中国化学工程第七建设有限公司主导投资的“15万吨/年高端无机精细化学品项目”落地,标志着全球领先的水滑石功能材料生产基地在衢州启动建设。该项目核心技术团队由段雪院士团队领衔的衢州资源化工创新研究院支撑。平台引人才、人才带技术、技术变项目,形成闭环,实现产业能级跃迁。

  2021年8月,衢州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提出实施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等六大标志性产业链提升工程。2022年12月,又出台“五链”融合实施意见,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五链”融合为牵引,推动“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发展战略落地,相关产业在强链补链延链建链中崭露头角。

  近两年来,衢州推动研究院与超500家本土企业产研合作,企业科研经费超2.6亿元。此外,2024年浙大衢州“两院”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率达25%,高出全国平均近10个百分点。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衢州)与巨化集团合作,聚焦高端含氟材料智能制造,成立联合研究中心,联合引进5名电子信息领域的博士人才,解决10多个瓶颈和国产替代问题,预计每年为巨化集团降低生产成本5000万元以上。

  同时,衢州推进博士创新站建设,推动研究院人才进企业、下车间。该做法源于衢州,被中国科协在全国推广。今年4月,中国科协在衢州牵头举办全国博士创新站现场推进会。

  众多建链、延链项目中,拓烯科技的崛起尤为值得关注。公司旗下的拓烯光学落地衢州仅3年,便建成5条高性能聚合物生产线,产能达5.1万吨,产品在VR/AR、医疗等高端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带动国产高端新材料从“跟跑”迈向“并跑”“领跑”,成为衢州“建新链、拓市场”的成功样本。

  今年上半年,衢州市六大标志性产业链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1.4%,较2024年增长3个百分点,产业链集聚效应凸显。在“五链”融合牵引下,衢州市引进的6位院士均属化工新材料领域,3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半数深耕该产业,全市超50个产品实现进口替代或占全国市场份额第一。

  意瑞公司由巨化集团旗下歌瑞公司与意大利GF公司合资成立,其生产的ETFE膜材是GF公司独家授权的高端产品。这一重大突破填补了衢州在全球顶级建筑膜材领域的空白,标志着衢州工业从“数百元一吨的基础化工原料”向“数十万元一吨的高端终端制品”跨越,标志着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的新突破。

  依托多年的产业积淀和持续的创新突破,衢州已构建起涵盖氟硅新材料、电子化学材料、锂电新材料和其他高端功能材料四大领域的新材料产业体系,产业协同发展,结构不断优化,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产业集聚效应渐显。

  2021年,常山县成为全省科技成果“转移支付”首批试点县之一。有技术需求的企业主体可获得产权资源“先用后转”的机会,打消企业创新顾虑、增添科技合作动力,还让科研院所洞悉技术前沿需求与缺失,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省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陈丽君认为,地处四省边际的衢州近年来在全国城市人才竞争力百强榜和创新能力百强榜中表现出色,根本原因在于衢州牢牢抓住人才这个关键核心变量,聚焦教科人产一体,通过系统谋划、机制创新和生态营造,走出了一条以人才引领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的特色路径,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衢州人才科创周暨四省边际创新生态共建活动也绘制了一份面向未来的城市协同发展“线路图”,衢州科研平台与江西上饶、安徽黄山、福建南平等地企业签约科技合作项目,并共同发布人才科创合作交流机制,将在科技成果“先用后转”成果转化池、四省边际中试基地联盟、人才互认、人才服务共享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一次聚会拉开四省边际创新共同体建设序幕,这场以人才和创新为名义的双向奔赴与实践开拓值得期待。

  本版图片由衢州市委组织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