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日报

衢州智慧新城将民生小事办成暖心好事

日期:09-25
字号:
版面:00015版:专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持续攀升,停车资源紧张正成为衢州城市治理中亟待破解的民生课题。

  位于衢州智慧新城的新湖片区兰馨苑等4个大型小区,由于建成较早、规划落后,配建车位和周边路网承载力不足,叠加小区5300余户居民及校区3700余名师生的早晚高峰通勤重压,一度陷入“出行难、停车乱、秩序差”的困局,成为“民呼我为”平台高频反映事项。

  衢州智慧新城通过挖掘停车资源、优化交通组织、实施节点改造等一系列举措,显著改善片区拥堵状况,实现主干道高峰期通行效率提升28%以上,打造出“民选民评”治堵样板。

  ■ 赵璐洁 韩林颖

  挖掘空间资源

  破解停车难

  “由于小区建得早,规划的车位较少,车子数量却在增加,晚上回家找个车位得绕好几圈,找一个划了停车框的位置跟玩‘抢车位’一样。”家住兰馨苑的居民张女士对“停车难”感受颇深。

  破题就从困扰居民最深的“停车难”入手,采取“内外兼修”的方式进行全方位挖潜。

  在“对内”上,衢州智慧新城联合辖区街道通过居民议事会、业主大会,征询居民意见,经过多次协商,一个巧妙方案获得一致通过——对兰馨苑中庭西侧原有325米绿化带进行改造。

  “不是牺牲绿化去改造车位,而是通过补植垂直绿化、增加花箱的方式,在保持小区绿植覆盖率的同时,增加40个‘生态车位’。”白云街道悦溪社区书记、主任郑秋灵说。

  “除了利用内部空间,我们还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片区’,在‘共享’上做足文章。”衢州智慧新城管委会建管部副部长吴佳骏说。

  他们对辖区内所有公共停车场、商业停车场和公共道路泊位进行了全面摸底,整合出3989个停车位,挖掘新湖菜场、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新湖校区等公共场所172个地下车位,经过多轮洽谈,敲定“潮汐车位”方案。这些车位白天服务商圈客流,晚上供居民停放,通过错时共享,让原本闲置的停车资源“活”了起来,闲置资源利用率提升18%,值得一提的是,车位采取了“阶梯优惠”的政策,以实惠杠杆撬动停车需求,形成多方受益格局。

  针对学校周边上下学时段拥堵异常的“痼疾”,他们积极“向外”寻找空间。

  玉泉路南侧有一块长期闲置的边角地块,衢州智慧新城通过与相关部门协调,将该地块硬化改造,新建了一个拥有79个标准车位的便民停车场。该停车场主要服务于旁边学校的家长接送需求,有效满足了超过60%的家长停车需要。

  同时,交管部门同步对道路北段标线实施规范化调整,施划50余个车位,配套完善禁停区、引导线等标识,道路空间综合利用率提升30%以上。

  重构交通流线

  疏通拥堵点

  在破解“停车难”后,更需以精密化设计重构交通流线,疏通“拥堵点”,以保障片区“毛细血管”与城市“主动脉”顺畅联动。

  早晨7时,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新湖校区南门口曾是一片喧嚣:汽车排起长龙、电动车见缝插针、喇叭声此起彼伏,送学家长眉头紧锁……而如今,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车辆有序行进,家长从容不迫,以往需要40分钟才能疏散的人群,如今25分钟内就已基本散去。

  这一变化,就是源于交通流线的重构。此前,学校仅有一个南门可供出入,每到上下学时段,人流车流交织,拥堵成为常态,如今,学校新建西门,成功分流南门的接送车辆。与西门同步建成的两侧64米的风雨连廊,采用高透光防紫外线材料,配备安全护栏和休憩座椅,更成为家长交口称赞的“暖心工程”。

  “以前接孩子要提前半小时来找车位,接到人还要堵二十几分钟才能出去,现在顺畅多了,而且不管是烈日当头还是突然下雨,从停车到走进校门,孩子全程淋不到晒不着。”学生家长郑女士说道。

  除了地面上的改造,地下空间的挖掘也成为解堵的关键。学校地下车库原本仅供教职工使用,经升级后,新增了一条家长接送专车道,实行“南进北出”的单向循环系统,通过智慧停车引导、车牌识别道闸与实时交通调度联动,实现“入位即接、离位即走”。

  “有了地库接送车道,家长平均等候时间从15分钟变成了5分钟,再也不用长时间滞留在路边。”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新湖校区副校长姜雅丽说。

  如果说学校利用西门和地下车库分流是“疏源”,那么对双岭南路沿线4个路口的改造,就是“通流”。

  针对之前路口存在的车道狭窄、机非混流等问题,交管部门通过拓宽车道、设置机非隔离栏等方式,新增7条车道,设定可变车道5条、划定左转待行区4个。同时,实施人行道防滑透水铺装更新、绿化层次提升及智慧照明等基础配套工程,实现路口通行能力与交通环境品质的协同提升。

  多元协同共治

  巩固新成果

  最近,“民呼我为”平台上收到了多封来自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新湖校区学生家长的表扬信。

  “新学期开学,学校地下车库增加智慧接送区,小孩可以在休息区等家长,家长来了会自动报车牌,小孩可以提前走出去,非常人性化。”学生家长朱先生表示肯定。

  “南海路进行道路优化之后,家长们接送学生上下学很顺畅,不会堵车了。”学生家长徐女士也赞扬学校的改变……

  从一封封感谢信里可以看出,新湖片区交通拥堵问题的综合治理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该工程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模式,转而通过系统性策略,在多方协同、数据赋能和源头治理三个维度同步发力,成功破解困局,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衢州智慧新城与住建、交警、学校、辖区街道等共同建立多方联席机制,制定8大任务清单精准压实责任。目前新湖周边路段、交叉口及交安设施改造提升项目按“战时标准”配置资源,提前完工投用。玉泉路南延伸段及新建停车场已基本完工,即将交付使用。

  在提升硬件的同时,智慧交通技术的应用成为疏解拥堵的“软利器”。一方面,交管部门在双岭南路、南海路等关键路口布设了绿波带控制系统。另一方面,通过增设电子警察设备,对违规掉头、乱变道等极易引发拥堵和事故的交通违法行为进行强化非现场执法。

  治理当前之困,更需谋划长远之策。为从根本上减轻片区的交通压力,并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高铁新城第二学校已启动建设,该校总容量52个班,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新湖片区的治理实践生动表明,要破解复杂的城市病,需要多方协同合力,融合数据智慧,以及敢于从源头布局的长远眼光。这套“组合拳”的背后,是一座城市走向精细化、智能化治理的坚实步伐。

  图片由衢州智慧新城管委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