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从东海之滨的宁波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库车,一条对角线横跨万里,连接起两座城市的深情厚谊。自2010年对口支援库车以来,宁波便与库车市紧紧联系在一起。
“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一批又一批宁波援疆人用实际行动回应这“援疆三问”。十五年来,他们秉持“支援库车就是发展宁波”的信念,累计选派509名干部人才,投入援疆资金52.23亿元,实施872个援疆项目,筹集计划外援助资金约1.5亿元,以真情与实干扎根这片土地。
如今,“全链式”教育援疆、“组团式”医疗援疆、“共享式”文化润疆、“小组团”科技援疆和“千万工程”库车样板已经成为宁波援疆一张又一张的“金名片”。库车—这片戈壁中的绿洲,已成为宁波人亲切称呼的“第十一个县”,一个超越地理界限的乡土。
发力民生福祉
编织“幸福网”
9月17日,库车市启智学校正式挂牌为宁波市达敏学校分校,崭新的校舍迎来首批学生。从此,阿克苏东四县的智力障碍儿童将在红黄相间的两栋教学楼中,享受从学前到职高全学段衔接的十五年一贯制教育。
2024年,宁波市援疆指挥部投入2200万元援建资金,建成库车市特殊教育学校综合教学楼与宿舍楼。自第十一批宁波援疆团队入疆以来,他们深入参与浙江省援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启明行动”,并将助力创办“宁波市达敏学校分校”视为补齐“全链式”教育援疆体系的关键一环。
从早期“组团式”“全链式”到如今的“共享式”,宁波始终将教育援疆摆在突出位置。近年来,库车教育成果喜讯连连:今年高考,全市本科上线率较5年前提升25.7%;镇海中学库车分校(库车二中)5年间共有31人考入清华、北大;去年新成立的库车宁波中学(库车三中)一本上线率大幅提升16.1%;在援疆共享教师重点帮扶下的库车四中,本科率也跃升10.2%。库车中考2023年首次位列阿克苏地区第一位,2025年前100名库车占了52个。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库车二中作出创新尝试,由援疆教师牵头负责毕业班的高考冲刺教学。来自宁波镇海中学的王俊杰老师站上讲台授课,两位本地教师作为“徒弟”认真记录教学要点。最终,3名援疆教师所带的高三创新班取得8人达到清华、北大录取线的优异成绩。
不仅如此,宁波援疆指挥部还推动建设“共享教育中心”,发起“百校联盟”合作机制,举办全疆学术研讨会,通过数字平台共享浙江智慧,实现教育援疆从“组团输出”到“资源共享”的跨越,真正为库车打造出一支“带不走”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教育之外,医疗援疆同样成效显著。“看病找宁波医生”,已成为库车百姓口耳相传的信任表达。在库车市人民医院,一位2岁半的小朋友活泼地举着听诊器眨眼嬉戏——一年前,这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宁波援疆指挥部协助下远赴宁波完成手术,如今复查显示其心肾功能已基本恢复。
通过“组团式+柔性援疆”医疗帮扶,库车群众在家门口便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推动库车市人民医院医院CMI值提升27%,患者外转率下降35%,在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综合水平评价中已跻身新疆百家同级医院前五,展现出扎实的“硬实力”。
“我们要让‘人民医院’的牌子更硬,让库车百姓享受到与宁波市民同质的医疗服务。”宁波援疆医生领队、库车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陈志华说。两年多来,他不仅推动医院硬件设施升级,更在体制机制上“动真格”:上线成本管理与绩效考核系统,规范采购流程,降低运营成本;完善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不良事件报告机制……一系列改革让医院管理更科学、服务更高效。
民生无小事,宁波市援疆指挥部将“为民初心”写在库车大地,编织一张有温度的民生保障网。在这条携手同行的援疆路上,改变的不仅是数字与设施,更是千万个家庭的未来与一座城市的梦想。
乡村振兴绘新景 产业来赋能
库车市阿格乡康村,村民阿曼古丽将自家房屋改造成了民宿。“3间客房用于接待游客,每月能增收3000多元。”她笑着说道。康村紧邻独库公路,在多任宁波援疆干部的持续助力下,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逐步完成新村改造与基础设施升级,一跃成为自治区乡村振兴示范村。
“从前是泥巴路、破旧房,旱厕就在门口。后来宁波帮我们建起新房,连搭葡萄架都有补贴。”阿曼古丽坐在郁郁葱葱的葡萄架下,细数村庄变迁,“村子变美了,游客也从独库公路拐进来了。”如今,康村已有17家民宿加入“阿达西(朋友)合作社”,实行统一经营、统一分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增收。
村党支部书记买买提·艾则孜感慨道:“宁波十几年来持续帮扶,道路、卫生院等民生项目一一落地,村里和城市几乎没两样。最急需的,宁波早就帮我们建好了!”
为让康村真正承接独库公路的“流量红利”,宁波市援疆指挥部投入3600多万元,打造集咨询、休憩、游玩、餐饮于一体的独库(康村)游客服务中心,使其成为功能完备的文旅综合体。
在乌恰镇吐孜鲁克墩村,一场跨越12年的“甜蜜接力”正在延续。宁波奉化滕头乡村振兴学院走进田间,开展助农直播。
12年前,“甬甜5号”甜瓜作为农业援疆项目被引入库车;12年后,为持续助农增收,两地联手通过线上直播将甜瓜销往全国。镜头中,维吾尔族姑娘在无边的瓜田间随都塔尔乐声起舞,两地干部现场推介,助力“甬甜5号”成为农户口中的“团结瓜”“振兴瓜”。目前乌恰镇种植面积已达1300亩,亩均增收超过2000元。
近年来,在宁波市援疆指挥部的支持下,库车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乡村新业态。在玉奇吾斯塘乡甬库同心村的智慧农业植物工厂里,茼蒿、菠菜等水培蔬菜整齐排列,工人将菜苗移栽至培养基,开启“无土栽培”的全新生长期。
2024年,宁波市援疆指挥部在甬库同心村打造“同心共富工坊”智慧农业项目。一期玻璃温室已投产,并采用“订单农业”模式,从采收到入库全程冷链。今年上半年,该工厂已创收124万元。
宁波援疆以多元路径激活库车乡村的内生动力。这些项目不仅是资金与技术的投入,更是发展理念与协作机制的深度植入。未来,随着更多“带不走”的产业模式与治理经验落地生根,库车的乡村振兴图景将愈发饱满动人。
文化润疆聚人心 交融育认同
在库车热斯坦老街,一座由旧面粉厂改造的文化空间里,一群孩子刚刚结束为期20天的集训,正以娴熟的技艺和饱满的热情奏响《新疆舞曲》。音符流淌之间,是文化与情感跨越山海的回响。
这条老街,正成为文化融合的生动现场:复刻的石窟壁画中,舞者姿态静默千年;不远处的沙地上,“龟兹仙子”随现代舞步翩跹而动。自年初开放以来,这里迅速成为本地市民常来、外地游客必访的文化地标。
“我们发展文旅产业,不只是建项目,更是要以文化为纽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宁波市援疆指挥部负责人说,他们有着更深层次的考虑。在政府引导与居民参与的双重动力下,指挥部投入资金打造“一街四巷”,系统呈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脉络。
居民们纷纷拿出压箱底的宝贝装点街巷,手工艺人也有了传承技艺的舞台:击鼓巷中,纳格拉鼓、五弦琵琶、二胡等乐器以实物和实景演出的形式呈现;花帽巷引进了土陶、红铜、皮雕、艾德莱斯绸等非遗工坊。
因群众而生、因群众而美、因群众而火。不远处的龟兹小巷,曾是一条泥泞旧巷,在宁波2900万元援疆资金与当地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如今已修旧如旧,蜕变为融合“甬库巷”“巾帼创业工坊”等9个特色项目的文化聚落,接待游客已超过300万人次。
文化融合,也在日常娱乐中悄然发生。宁波市援疆指挥部慈溪青瓷瓯乐赴南疆库车市、阿克苏市、阿拉尔市、和田市开展巡演,累计吸引观众超过2万人次,增进新疆各族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一副扑克牌,牌面印有汉字的拼音、楷篆二体,并从起源、文化、结构三方面解析字义——这是国家通用语言学习牌。自2022年推广以来,阿克苏地区已举办赛事超千场,发放纸牌2万多副,覆盖90多个乡镇,参与群众达80万人次。今年,该活动更推广至南疆四地州,参赛者突破百万。语言通了,心也更近了。
校园,是文化融合的另一个主场。慈孝书院将慈孝文化融入校园每个角落,慈孝阁更成为辐射全市的共享文化阵地,已举办研学活动120余场;阳明小学持续开展“阳明文化丝路行”等特色活动,将心学思想融入日常教育;应麟幼儿园则以《三字经》为启蒙载体,在孩童心中播下知礼、诚信、孝亲的种子……
宁波援疆以文化为桥,不仅重塑着城乡风貌,更编织着各民族情感共通的认同之网。这是一场始于文化、终于人心的深远融合——在这条双向奔赴的道路上,每一颗播下的种子,都在静候花开。
万里援疆路,一生库车情。所有的奋斗与坚守,都将汇成同一个回响: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个家庭,让团结的赞歌响彻每一个角落,让库车——这颗丝路明珠,在与宁波的携手同行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光芒。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宁波市援疆指挥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