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日报

探路的龙港,不一样在哪儿?

日期:09-25
字号:
版面:00011版:专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改革,意味着不一样。探路,意味着未知。

  探索未知,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是温州龙港与生俱来的独特气质。从“中国第一农民城”,跨越到“产业城”,再到全国首个“镇改市”,龙港的三次跨越具有开创性。

  2019年,龙港撤镇设市。这片新型城镇化的“国家试验田”,站在了新的起点。

  新型城镇化,主体是城,落点在人。如何用更少的人管住更多的事?如何让更多的人创业就业?如何让更多的人近悦远来?设市6年来,龙港一路探索,让这座因梦想而生的城市,再次承接梦想。

  设市以来,龙港新增常住人口9.1万人、大学生3.5万余人。近三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7.1%,居全省前列。去年,龙港以不到50万的人口规模,创造出443.73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综合实力跃升至全国县域发展潜力百强县第34位。

不一样的办事效率:加活不加座

  龙港人口近50万,市场经营主体总量突破12万户。

  “孩子长得快,衣服不合身。”设市之前,龙港的问题在于人口急剧增长、产业蓬勃发展后,体制机制不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给成长快的孩子换上一件大衣服”,龙港经历了多次强镇扩权,并最终撤镇设市。

  扩权,并不代表增员。龙港设市的前提是,加活不加座。和同体量县市区相比,要用40%的行政资源承接100%的行政管理职能,做到“低成本、高效率”。

  如何精兵简政,又不让服务降档?龙港探索双向精简:横向大部制,纵向扁平化。

  大部制,相当于将多个部门集成化。城市管理、企业发展、个人服务等领域机构职能调整、流程再造,全市仅设6个党委部门、9个政府部门、6个事业单位。大部门的好处,在于有效避免了“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的共性问题。比如,社会事业局集成教育、卫生、民政、社保等8个民生领域职能,打造“从出生到养老”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体制机制。

  在龙港市政务客厅,政务服务中心、行政审批局、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合署办公,政务服务一体化。这里不仅“一枚印章管审批”,统管多领域1146项事项,还涵盖了企业和群众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去年5月,龙港推出“流动政务客厅”,将这种集成服务再次升级。作为温州首个全功能政务服务智能流动窗口,龙港流动政务客厅意在探索政务服务“外卖”模式,让行政审批、公共服务、政策解读等服务走出传统办事大厅,集成式、一体化上门服务。通过“预约即办+现场办结+送证上门”全流程,实现政务服务由“人找服务”向“服务找人”的转变。

  但不管机构怎么精简,人员毕竟有限,节流还得开源。龙港用了三招来破解:一是模块化,科员也能当模块长,统筹管理一类事项,这不仅激发了普通干部的积极性,服务事项也更清晰;二是社会化,将事务性、服务性事项移交给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承接,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三是协同化,探索大部制协同运行机制,有活一起商量、一起干。

  扁平化,不设乡镇(街道),由市直管社区。没有了乡镇(街道)这个中间层级为抓手,社区怎么才能管好?社区联合党委,是龙港的一大创新。市里要直接服务102个社区,半径过大。因此,龙港设立21个社区联合党委,让位置相近、人文相亲的社区组团起来。机关下沉干部、社区干部、社工、网格员一起办公,一起服务。

  龙港用“四个直接”来概括这套机制:社区主职干部由市委直接管理、102个社区由市委直接考核评价、社区干部直接参加市委相关会议、重要问题直接上报市委解决。同时,市领导与社区“挂钩服务”,通过“周二无会日”等制度推动70%的机关干部常态化下沉,为社区解决民生难题。

  一些原本难办的事,在社区联合党委迎刃而解。比如,双桂里社区和周边社区中间有块交界地带,以前三不管,闲置后成了卫生死角。两个社区的干部成为“同事”后,一起引进了第三方运营公司,打造研学基地,共建共享。该研学基地预计下半年建成投用,届时不仅两个社区的集体经济可以按投入分享收益,周边的商业也将带动起来。

  干部下沉、权力下放,龙港“市管社区”的扁平化改革呈现的是监督管理、公共服务与资源供给渠道的下沉。目前,龙港已实现90%以上基层矛盾、需求事项在社区就近从快解决。

不一样的发展路径:越“潮”越“玩”

  弄潮,是龙港人骨子里的基因。

  “中国印刷城”为什么在龙港?饭菜票、台挂历,这些有年代感的玩意,在当时可是时兴的刚需。龙港人抓住时代脉搏,无中生有闯出了一个支柱产业。

  历经40余年发展,龙港印刷包装业已形成庞大而完备的产业体系,却也一度面临环境污染、行业内卷等“成长的烦恼”。

  站在产业转型的十字路口,龙港该怎么走?不管怎么走,一定要玩最“潮”的。

  向上走,掘金原材料。塑料有污染,那就做高科技、无污染、可降解的。龙港人紧盯印刷业上游的新材料行业,年产值220多亿元,妥妥新增一个支柱产业。

  浙江强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了环保型蓝色聚酯薄膜“强盟蓝”,用于手机防护,国内市场占有率50%以上。温州宝丰包装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一次性可降解餐盒,与国内多家航空公司以及支付宝、微信等建立了合作关系。

  为了壮大新材料行业,龙港在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要素上进行全方位倾斜。一方面政府做媒,引来创新企业和专家团队,另一方面引导链主企业转型,带头攻技术、抢市场。

  近年来,龙港深入推进印刷包装产业链党建工作,通过党建引领聚合产业资源、强化协同创新,推动链上企业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尤其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领域形成合力。如今,企业自建研究院,在龙港掀起了一股潮流。最具代表性的金田塑业有限公司成立高分子材料研究院,这是目前温州唯一一家由企业全资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市级新型研发机构,聘请中科院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组建专职研发团队。凭借“科学家+企业家”融合发展模式,金田高分子材料研究院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市场敏锐性优势,颠覆“先研发后转化”传统路径,建立“市场调研-靶向立项-动态调整”机制。去年,该研究院研发的热封膜工艺技术获得了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向下走,进军潮玩。下游的文创产业兼具时尚、艺术属性,产品附加值高,也是龙港企业重点突破的路径。

  位于龙港湿地公园的华旭儿童绘本馆,生动可爱的原创绘本,给当地解锁亲子阅读新体验。打造者,是以圣诞卡片印刷起家的华旭实业。华旭实业近年来持续深耕绘本领域,通过与浙江师范大学深度合作,实现从代工生产到原创IP孵化,已创作完成绘本400多部,出版300多部绘本作品。

  抢抓“谷子经济”风口,一批批炙手可热的二次元文化周边,正源源不断地从“中国印刷城”走向国内外。比如,骑形(龙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拥有《全职高手》《长相思》等多个IP产品,龙港是其国内最大的卡牌制造生产基地,今年产值预计可达5亿元以上。

  向前走,竞逐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城市,当然少不了未来产业。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新机遇,去年,龙港锚定多旋翼无人机产业赛道,打造了浙南地区首个低空经济科创孵化基地。短短一年时间,集聚起无人机整机制造、低空场景服务、整机检验检测等相关产业链企业38家,引进低空经济专项人才100余名。未来,蓝天将成为龙港企业“触手可及”的发展新空间。

不一样的城乡生活:共享优质服务

  城市发展,既要面子,更要里子。

  龙港市脱胎于乡镇,想要让人“近悦远来”,有不少短板要补。

  好的城市面貌是基础。龙港高标准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联动开展“老城复兴、新城崛起、乡村振兴”行动。其中,通过实施沿江板块、文卫路区块等拆改项目,打造舥艚渔港风情小镇等特色载体,推进下涝社区等省级未来社区试点建设,加速“老城复兴”重塑城市空间格局。

  老城之外,一座龙港新城拔地而起。建成和在建生活小区24个,全省单体最大的县级公立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龙港院区、8所学校、1个社区邻里中心、1家五星级酒店已投用,全国首个滨海城市湿地公园青龙湖生态湿地公园加快推进建设……

  软环境是关键。龙港天生有“合伙”基因,40多年前农民合伙建城,如今再次发扬“合伙精神”,让人才以及大量的劳动力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

  没有本地人、外地人的区别。龙港设市之初,开启了无差别“聚人”模式: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实现“零门槛”落户。6年来,龙港高层次人才数、年均吸引大学生就业数分别增长了8倍、1倍。

  没有城里人、乡下人的区别。73个行政村完成了“村改社区”,21万农民就地转市民,让农民和市民享受一样的基本公共资源和服务。

  一排排整齐敞亮的楼房,楼下是大片绿化,还有居家养老中心、老年学堂、社区食堂等设施……行走在农村社区——中对口社区,城与乡的界限早已变得模糊。

  龙港还率全国之先开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下称“社员”)建缴住房公积金制度,将农民群体纳入公积金保障体系。截至目前,龙港已有10379名社员参加建缴,累计发放贷款金额2792.4万元。

  为了弥补民生短板,龙港再次发扬改革基因。在精简机构节省60%行政成本的基础上,每年将80%以上的财政收入用于民生事业支出。然后,通过“县里建设、上级优质主体运营”模式,不断整合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优质资源,推进“教共体”“医共体”“文共体”等改革,基本建成“15分钟公共服务圈”。均等化、优质化的设施和服务,让龙港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城市化。

  龙港市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龙港高级中学、温医大附一院龙港院区等一个个民生大项目快速落地。龙港市图书馆是全省首家引入国家图书馆运营标准和服务资源的图书馆;温医大附一院龙港院区实行一体化运营、同质化管理的“直营”模式,医生和本部无差别排班坐诊;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龙港高级中学依托华东师范大学优质资源,开设多元化的特色课程。

  在龙港市医养康教研示范园,近300位老人过上了从“养老”到“享老”的生活。该示范园由上海一家企业运营,集医疗、养老、康复、培训、研发于一体,目前已累计为老年群体提供助医、助行、康复训练等服务1万余人次。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龙港市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