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金衢盆地风清气爽。与景色同样动人的,是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金义片区(以下简称“金义片区”)持续深化的创新实践。2020年至2025年,从“破土萌芽”到“枝繁叶茂”,这片承载着国家自贸试验使命的土地,以制度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推动长三角协同发展、赋能地方产业升级的征程中交出亮眼答卷。5年来,121项制度创新成果落地生根,3项经验走向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16万亿元,占金华全市比重达29%;新增企业7.9万户,占全省自贸区总量的43%……一组组亮眼数据的背后,是金义片区破解外贸痛点、打通物流堵点、激活发展难点的坚定探索,更彰显出其作为“试验田”的关键作用,为全国自贸试验区建设贡献了鲜活的“浙江智慧”。
小商品“闯”出大天地 贸易自由化的全球试验田
作为“世界超市”义乌的核心承载区,金义片区始终以贸易便利化为突破口,从单一模式创新向全链条生态构建跨越,让“义乌小商品”真正联通全球市场。
在市场采购贸易领域,金义片区推出全球首创的“中国方案”。历经5年迭代,市场采购贸易已惠及全国39个专业市场,2024年出口额达4718亿元,对金华全市出口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6.5%。2025年,片区进一步升级“市场采购2.0改革”,以组货人制度为核心,构建“交易—组货—报关—结算”四单联动溯源机制,让贸易全链路“透明可溯”。截至2025年8月,金华市已备案1063家组货人企业;“海运贷”累计授信5.94亿元,为企业缓解垫资压力;商户信保累计赔付3218.34万元,为中小微企业出海保驾护航。“以前发货像开‘盲盒’,不知道货主是谁、风险在哪,现在通过组货人系统,每一票货物的来源、去向都清清楚楚,不仅规范了市场秩序,还降低了贸易风险。”浙江盈和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负责人感慨道,依托制度创新,公司一个星期组货量超400高柜,成为华东地区美线集拼的“主力军”。
数字化贸易平台的崛起,更让“货通天下”升级为“数联全球”。“一电子产品公司负责人通过Chinagoods平台AI创意圈一键换色,帮助产品一键生成12色的产品图,不用出国,就获得了3个柜的外贸订单。”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大数据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道出了金义片区数字贸易发展的生动历程。作为片区自主打造的数字化贸易平台,Chinagoods平台现有中文站和英文国际站,已开通西班牙、迪拜、哥伦比亚等10多个国家站,支持多语言智能交互与“数字参展+在线交易”一体化服务,让中小企业无需“踏出国门”就能链接全球商机。截至目前,Chinagoods注册采购商超529万人,依托义乌市场7.5万家商户,链接210万家中小微企业,集成打造全场景、全链路、数智化的综合贸易服务平台。此外,“保税+直播”“集拼仓+中欧班列”等创新场景也持续发力:义乌综保区跨境进口直播基地2025年上半年带动美妆、母婴进口额4.83亿美元,时效较传统模式提速26%,让“义乌小商品”真正实现“买全球、卖全球”。
钢铁驼队通欧亚 陆上贸易规则的“中国方案”
“呜——”2025年4月,长三角首趟铁公联运“一单到底”班列从义乌铁路口岸缓缓驶出,这趟开往塔什干的班列,实现了“一次承运、一单贯通、一站集成”,全程效力较传统铁路运输能力显著提升,义乌至喀什段运费明显下降。“以前货物从义乌到中亚,要在多个口岸换单、查验,现在一张单据就能通全程,省心又省钱。”浙江中外运有限公司负责人兴奋地说。而在金义新区区块,华东国际联运港作为金义片区重要枢纽节点,正加速推进无人车辆示范园区建设,与义乌陆港区块形成“双核联动”,共同提升浙中内陆国际物流枢纽能级。
5年来,在金义片区的推动下,中欧班列从“点对点”运输升级为“枢纽对枢纽”。通过开发智慧联运管理系统、推进铁路运单物权化改革,落地全省首票“TIR+跨境电商”出口货物,中欧班列的“朋友圈”不断扩大:运营线路达到26条,覆盖境外站点100个以上,辐射欧亚大陆50多个国家160多个城市;2025年1—8月开行班列2154列,同比增长16.7%。据悉,从2014年首趟开行至今,中欧班列(义新欧)累计开行超1.4万列,带动金华市外贸进出口额达8794.9亿元,其中出口7719.2亿元,占全国出口份额提升至约3%,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亮丽“钢铁驼队”。
在“义甬舟”大通道建设中,金义片区金东、义乌两区块协同创下“降本增效”典范。海铁联运“抵港直装”模式打破传统流程,出口货物实现从“仓库直达码头”,以宁波舟山港“日截二开”班轮为例,企业集港时间从“周六前”延至“周二前”,压缩时间3天以上,每40尺集装箱节省费用149元。2025年1—8月,“义乌—宁波”海铁联运发运重箱7.4万标箱,同比增长16.16%。“我们还将推动‘义新欧’‘义甬舟’两大通道全面落地双通道‘抵港直装’,打造‘全国揽货—义乌集拼—抵港直装’的物流生态圈。”义乌国际陆港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2025年,金义片区还启动了“中吉乌”铁公联运常态化班列筹备工作,预计线路开通后,中亚方向运输时效将再度提升。“从‘走得了’到‘走得好’,再到‘走得畅’,我们不仅要打通国际物流大通道,更要制定符合中国企业需求的陆上贸易规则。”义通欧物流相关负责人表示。
数据见证成长,截至2025年6月,金义片区累计形成121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项经验被国务院推广;片区外贸进出口总额已达11688亿元,金东、义乌两区块互补共进,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开放型经济生态。
从贸易便利到链条升级
产业高质量赋能的发展新动能
自贸试验区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通贸易”,更在于“兴产业”。金义片区始终立足地方产业基础,以制度创新破解产业链痛点,推动从“中低端制造”向“价值链高端”跨越,为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注入“金义动能”。
在服务地方产业方面,金义片区聚焦金华新能源、光伏、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通过物流便利化、贸易自由化政策,助力企业“走出去”“引进来”。以义乌光伏组件产业为例,依托中欧班列稳定的运输通道和市场采购的贸易优势,当地光伏企业出口额从2020年的不足10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58亿元,产品远销欧洲、中亚30多个国家。
金东区块更是聚力打造商贸服务业集聚和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的生产服务型自贸区,在大宗商品、电商平台、物流配套等领域呈现龙头引领、链条延伸、辐射带动的溢出效应。在保税业态创新上,金义片区持续丰富产业链条——既积极引进浙头牛、臻荟等20余家经营主体开展食品加工贸易,又于今年7月30日实现牛引(金华)进出口有限公司小洋酒保税加工项目正式投产,成为金义综保区“保税+”业态拓展的标杆案例。
与此同时,冷链监管的数字化改革也让企业受益。金义综保区依托M立体冷库可视化设备,利用“智慧监管+动态转换”新模式,实现货物保税与非保状态“秒切换”,确保了海关统计准确性。今年1—7月,金义综保区共监管进口肉类1.39亿元,同比增长9倍。“以前冷库换状态要花一天时间,现在鼠标一点就能完成,效率太高了!”金华海关相关负责人说。
5年来,金义片区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从企业最期盼、最迫切的领域入手,推动改革从“量变”向“质变”跨越。
五年耕耘,硕果累累;站在新起点,金义片区的开放脚步更加坚定。在外国人来华投资兴业领域,片区创新外籍商贸人才“实绩贡献值”评价体系,打破传统分类限制,截至8月底,义乌市有持证外国人9087人,AB类共4034人;国际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吸引30余个项目入驻,累计销售额超2.8亿元,让“引得进、留得住、融得入”成为现实。
值得关注的是,金义片区在推动开放发展的同时,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自贸建设全过程。在中欧班列运营中,片区推广使用新能源集装箱卡车,同时,金义综保区建设“绿色保税仓”,采用光伏供电、雨水回收系统,使得仓储能耗降低;在产业培育中,更是优先引进新能源、节能环保企业。“开放不是‘先污染后治理’,而是要实现‘绿色开放、可持续发展’。”金义片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完善“绿色贸易”标准体系,让自贸建设既见“经济账”,更见“生态账”。
“未来5年,我们将聚焦制度型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新型易货贸易、多式联运等领域持续突破,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自贸试验区标杆。”金义片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对未来充满期待,他表示片区将继续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让改革更有温度、开放更有力度,为长三角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注入“金义动能”。
从义乌小商品市场到全球贸易网络,从单一物流通道到国际规则枢纽,从传统外贸模式到数字贸易生态,中国(浙江)自贸试验区金义片区用5年时间,书写了一份“改革有力度、开放有广度、产业有深度、生态有温度”的时代答卷。这份答卷,不仅是片区自身发展的“成绩单”,更是中国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缩影”。未来,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必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创造更多“从0到1”的突破,贡献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作为长三角对外开放的重要支点,这片承载着“试验田”使命的土地,以制度创新为笔、枢纽建设为墨,在贸易自由化、物流全球化、数字国际化的画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向世界展示中国内陆开放的无限活力与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