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日报

山核桃里“新”味浓

日期:09-25
字号:
版面:00008版:亲历       上一篇    下一篇

  ■ 本报记者 杨一凡

  小小的山核桃,是杭州山区林农的“致富果”,种植面积达106万亩。核心产区临安,有着“中国山核桃之都”的美誉,种植面积约57万亩,年均产量1.7万吨。

  6年前,我曾到临安体验打山核桃,爬上树梢用竹竿敲打,弯腰颗颗捡拾,装袋的山核桃用独轮车运下山,一天下来腰酸腿疼。今年采收季,当我再度走进临安的山核桃林,林间铺设尼龙网接果,无人机、“小火车”当起搬运工,山核桃采收有了更多“科技味”。

  告别爬树挥竿

  张网采收安全又省力

  清晨6时,临安太阳镇武村村的山核桃林一派忙碌。但让我意外的是,我没有听到熟悉的“噼里啪啦”竹竿挥打声。

  正疑惑间,种植大户杨有发走了过来。“大哥,给我根竹竿。”我脱口而出。他笑着摆摆手:“现在不用爬树啦!”

  跟着他来到山脚,眼前的景象让我有些意外:巨大的白色尼龙网覆盖了整个陡峭的山坡。杨有发拍了拍网布告诉我,果子成熟后落到网上,不用人爬树挥竿,既安全省力,收果也更方便。近年来,临安大力推广山核桃张网采收技术,累计推广面积已超10万亩,让众多农户告别了爬树挥竿的传统采收方式。

  正说着,山坡上传来吆喝:“收网喽!”只见一位村民俯身双手抓住网布奋力一掀,青褐色的山核桃便倾泻而下。

  我和守在山脚的王大叔收果,学着他的样子,抓住网布向下掀动。待山核桃聚拢成堆,拿起塑料簸箕一搓、一颠,挑拣出枯枝败叶。短短几分钟,就收获了两大袋山核桃。

  “我和老伴一天轻轻松松就能收300斤!”王大叔乐呵呵地说。提起从前,他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一听见村里有救护车响,心就揪成一团,准是有人从树上摔下来了。”这话也勾起了我的回忆:爬上几米高的树杈,挥动竹竿敲打,每一次发力,重心不稳的紧张感都让我心跳如鼓。

  如今张网采收,虽然采收时间变长,但安全又省钱,换来实实在在的划算。

  杨有发给我算了笔账:雇人的话,两人一天勉强收一亩,成本约为800元。而一亩地铺网成本约1500元,能用10年,每亩年均成本降到150元。

  “可别小看铺网!”他补充道,这里头有不少门道。如今,他不仅成了张网行家,更组织专业服务队提供“一条龙”服务,业务不仅覆盖临安、淳安,还做到了安徽绩溪等地。

  “今年我们尝试用无人机来运网。”杨有发兴奋地打开手机里的视频展示着。以往靠人背肩扛,现在几分钟就能精准送达,飞一次成本才七八元钱。“有了无人机帮忙,一个工人一天能铺三四亩网,一年能增加收入一两万元。”

  看着眼前的网布和忙碌的村民,我心中那份关于树梢的“心跳记忆”,被一种更踏实的丰收喜悦所取代。

  “打飞的”“坐火车”

  运输效率大提升

  山核桃丰收后,运输下山是道难题。6年前,我把几袋山核桃摞在独轮车上,在狭窄山路上推行几米就放弃了。今年在岛石镇银坑村,我看到新“搬运工”的神奇表演。

  下午4时,种植户方国荣招呼我:“走!带你体验空中吊运!”驱车片刻,我们停在一处水泥空地上,对面300多米外的山林里,已有农户在等待。

  打开汽车后备厢,一架造型很酷的无人机被固定在钢制伸缩支架上。我当起临时“地勤”,拉开支架,慢慢抬出无人机,然后展开旋翼。

  方国荣通过自学考取了无人机执照,去年就尝到了无人机运输的甜头。今年他新添了能吊80公斤的“大力士”,不仅自家用,还帮十几户乡亲吊运了三四千公斤山核桃。

  方国荣将手机固定在右手腕的支架上,“待会儿得跟山那头实时通话。”随着他手指在手柄屏幕上一滑,无人机爆发出强劲的轰鸣,带着长长的吊索直飞对面。方大哥紧盯着屏幕,同时电话里传来农户的声音:“向左!再左一点!好!降!停!”很快,两袋山核桃挂上吊钩。

  无人机呼啸着返航。待山核桃落地,我快步上前解开挂钩,双手各抓住一个袋子,结果一个趔趄,感觉这重量超过50公斤了。从起飞到卸货,我低头看表:4分钟。

  首飞后无人机已自动记忆航线。接下来不到半小时,12袋山核桃“从天而降”,堆满了三轮车斗。一旁等待的邻居方大叔笑得合不拢嘴:“这家伙飞几趟,抵我忙几天。”

  这边“空中部队”刚鸣金收兵,一阵“哐当哐当”的声响从山坡上传来。我循声望去,一条金属轨道蜿蜒于山坡上。一台果园轨道运输机——村民亲切称之为“林间小火车”,正稳稳“咬”着轨道,载着山核桃向村里驶来。

  39岁的卫志平熄了火开始卸货,“去年装的宝贝,汽油机驱动,劲儿足得很!”他说道,以前运山核桃靠人扛,一趟至少要半个小时,雇人100元一袋都难请到人。有了这台“小火车”,沿着500多米的轨道,20分钟就能搞定几袋山核桃。

  在“空中吊运”和“林间小火车”的合力下,一台台满载山核桃的三轮车伴着欢声笑语呼啸而去。

  打造“重生工厂”

  把废蒲壳变成宝

  夜幕低垂,我走进龙岗镇的临安山核桃脱蒲中心,厂区内灯火通明,青涩的山核桃气息扑面而来。巨大的传送带轰鸣着,裹着青皮的山核桃汹涌向前,涌入车间深处自动脱蒲机的“口中”。经历一番激烈的翻滚碰撞,再被“吐”出来时,就变成了一颗颗光溜溜、泛着棕色光泽的水籽。

  在控制室里,我看到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进出车次、处理吨数、机器状态等密密麻麻的数据流。龙岗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脱蒲中心是两昌及周边地区山核桃林的“超级后勤部”,配备有智能地磅、输送线、脱蒲机、烘干机等现代化设备。

  脱蒲,就是脱去山核桃外壳,这是加工的第一道关。回想起以前我体验家用小型机器脱蒲,不仅费时费力,最狼狈的是双手被染得黢黑,几天都洗不干净。而脱下的壳碱性极强,如果乱扔乱倒,还会污染环境。

  “集中脱蒲效率高不说,关键更环保!”中心负责人阮鑫龙介绍,最多的一天就处理了70万斤山核桃,截至目前已累计处理近400万斤。废水统一处理,看似用处不大的蒲壳也有好去处。以前剥下的蒲壳用处不大,多堆在田头,如今,蒲壳变成了生物肥、花卉基质的优质原料。

  在东塔村,村支部书记陈军汉站在几个数层楼高的白色巨型罐体前,兴奋地大手一挥:“秘密武器就在这。”他说,这里是由杭州临安云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牵头,联合村集体、技术专家、村民和种植大户,共同斥资500万元打造的农林废弃物“重生工厂”。

  走进厂区,只见山核桃蒲壳、畜禽粪污和蔬菜尾菜经粉碎机的轰鸣处理后,被源源不断“喂”进发酵罐。“讨人嫌的农业垃圾,进去转一圈就能变成宝。”陈军汉介绍,经过在罐内发酵,垃圾转变为高价值的有机生物土壤改良液酶。“光蒲壳一年就能吃掉1500吨,吐出6000吨改良液酶。”

  夜已深,蜿蜒的盘山道上,沿途灯火依然星星点点,映照着村民们忙碌的身影。科技力量正以最接地气的方式,降低山核桃采收这一传统劳作的辛苦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