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丽水景宁,仿佛闯入一处被大自然偏爱的仙境。这里的历史底蕴、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交织交融,让人一见倾心。境内河流如蜿蜒丝带,自西南穿境而过;澄澈甘醇的惠明茶声名远播,香飘全国;独特悠久的畲族文化更浸润于山水之间、融入日常肌理……这座地处浙闽交界的山区县,正以生态为基,为绿色发展注入磅礴动能。
近年来,景宁干部群众凝心聚力、感恩奋进,以使命为帆,以实干为桨,锚定让“各族人民生活越过越红火”这一根本目标,千方百计加快发展速度、提升发展水平,坚决扛起全国首批共同现代化试点、全省山区县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全省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试点三大“先行使命”,为全国民族地区、全省山区探索更多“景宁实践”。
跨山统筹
促进城乡一体融合
莽莽青山,起伏峰峦,如一道无形的屏障,成为景宁发展浪潮中奋力跃进的一大制约,但同时也激发了当地“跨山统筹”的坚定决心,谋划出一条城乡一体融合发展之路。
聚焦“聚人兴城、提能升级”,景宁设定了三个清晰目标:县域80%以上常住人口集聚、80%以上生态产业集中、80%以上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今年以来,景宁“凤舞畲乡·产城融合”发展轴入选首批(山区海岛县)省级“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名单,涉及2个街道、10个乡镇、59个行政村,未来,将依托景文高速,联动东坑省级中心镇,串联敕木山村、三石村、泉坑村等重点村,聚力打造景宁畲族风情大花园片区、景宁茶香畲寨发展片区等6个重点村组团片区,形成“一城一山一台地”的县域经济发展主廊道。
在宏观规划描绘发展蓝图的同时,景宁也并未忽视微观层面乡村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
近年来,景宁积极推广民族乡村“同心共富联盟”和“跨村协同”组团发展模式,通过兴村助增收。
今年“五一”假期,依托“中国畲乡之窗”国家4A级景区流量,景宁的苔藓系列产品火爆出圈,销售额达30余万元。这要得益于与润生苔藓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牵手的毛垟乡,二者创办的“大藓身手”共富工坊,如今已建成规模较大的智能化苔藓育苗基地。2024年,渤海、秋炉等乡镇也纷纷主动申请加入“大藓身手”,通过资源整合、技术共享、渠道共建进一步壮大共富工坊产业规模。截至目前,全县苔藓种植规模已达1000余亩,带动300余名群众共年增收200余万元。不仅如此,景宁还因地制宜,鼓励各地打造庭院经济“共富工坊”,目前已延伸迭代出“一户一窝禽”“一户一亩鱼”等模式,成为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实现村村有颜值、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
在推动乡村协同发展的基础上,景宁进一步将融合发展的理念延伸至人的聚集。全县连续多年推进“跨山统筹 富民安居”工程,近三年来,1.36万名偏远山村的百姓搬迁下山,进城开启安居生活,县城常住人口占县域人口的比重也从69%提升至77.9%。
“我每天骑电瓶车从家到厂里只需10分钟!”英川镇村民刘世坤自从搬迁至县城,并在景宁民族创业园的宇海幼教装备有限公司上班后,脸上时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他看来,在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家人又收入稳定,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用好生态 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我们的茶都有统一的市场标识,大家可以放心购买。”在海拔800米的敕木山村周湖茶园,茶农蓝小芳正通过手机直播向网友展示手工制茶技艺。直播间里,新茶成交订单一笔接着一笔。
近年来,景宁充分发挥生态和气候的独特优势,全力打造“景宁600”区域公共品牌。目前,全县已累计建成“景宁600”生态基地13.47万亩,带动4000余户种植户人均增收2万元,4万名茶产业从业者人均增收1.2万元,“生态饭”让百姓的钱袋子实实在在地鼓了起来。
“越是山区县,越要敢于以创新思维打破发展壁垒。”景宁县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正充分借助优越的生态禀赋增强内生动力,持续壮大富民特色产业。
产业的突破始于扎实的项目。今年7月,景宁与浙江景韵竹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签约竹产业深加工项目,依托本地丰富竹资源,预计未来年处理原竹50万吨、年产竹制品500万件,推动竹产业高效绿色循环利用。
以“景宁600”为引擎,当地加速构建“茶乡竹海药谷”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一方面全力招引竹木科技龙头,发展全竹循环产业,另一方面助力生生堂加工厂、浙南畲药创新技术产业园等项目投产,中国畲药谷、惠明茶禅茶文化产业园等十亿级项目持续加快推进。这些产业布局正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生态工业基础不断夯实,文旅产业畲族文化魅力持续释放。今年以来,当地以畲族风情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为引领,招引小文山禅意度假村等亿元项目,全力打造长三角最具风情旅游目的地。目前,高端品牌雷迪森酒店已入驻,里程独木舟河流旅行项目落地千峡湖,成功打开了高净值人群消费市场。
优质项目纷至沓来,得益于景宁“双招双引”战略性先导工程,以精细化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以多维度举措汇聚项目与人才。
在景宁审批中心大厅,丽景民族工业园服务中心主任朱华正为新招引项目办施工许可证。他介绍,从项目洽谈、土地挂牌到立项建设,该园会为企业提供全流程“跟踪式服务”,助力企业快速推进各项环节。
这种“替企业当管家”的服务理念,换来了项目招引的“景宁速度”。今年1至8月,景宁招引亿元以上项目12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个、20亿元以上项目1个,总投资52.63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09%。
亮眼的招商成果,迅速转化为有效投资和扎实的增长动能。今年以来,景宁大力实施“十项重大工程”,接续开展重大项目“五大攻坚战”,着力推进重大项目、扩大有效投资,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今年上半年,10项重点经济指标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服务业增加值等6项指标增速居丽水市前三,14个省“千项万亿”项目完成年度投资79%以上。
改革创新 破解山区服务难题
新学期伊始,位于景宁县城的红星小学充满了欢声笑语。来自毛垟乡、鸬鹚乡、大均乡等农村学校的孩子们,自山区小规模学校优化调整后便相聚在此。“这里不仅吃得好睡得好,而且能学到以前接触不到的课程。”2022年,李一佳从全校仅有14名学生的大均乡中心小学来到这里,如今已是一名优秀的六年级学生。
景宁地处浙西南山区,海拔600米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达75.5%。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群众对优质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以行政区划为单元的供给模式,难以满足当前人口流动新趋势和群众的新需求。
教育、养老和医疗这三道永恒的“民生必答题”不得不解。自2021年起,景宁率先探索小规模学校优化调整。如今,全县99.63%的中小学生集中在县城就读,实现了教育质量提升、生均经费降低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多赢局面。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同时,景宁高度重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依托家长学校、村社妇儿驿站等平台,创新推出“惠民家教”“守未者共治联盟”“准父母中心”等系列品牌,扎实推进全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建设。同时,通过开展托育教育一体化和普惠托育省级试点,县域内幼儿园办托率达77.78%,托位使用率达35.36%,普惠性托位占比为100%。
破解就医难,医疗资源需要先动起来。景宁深入探索“固定+流动”山区医疗服务模式,创新推出“智慧流动医院”服务标准,把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到乡村“最后一米”。
“前不久,开进第78届世界卫生大会主题边会的景宁‘智慧流动医院’巡回诊疗车服务模式,已在浙江全省推广,更多的边远地区居民将因此受益。”景宁县卫生健康局主要负责人说。
传统“老年食堂”和“爱心食堂”模式,不能解决所有老人的就餐问题怎么办?景宁的送餐上门和“加双筷子”邻里互助两种模式,激活了山区老人助餐服务的“神经末梢”。
在大漈乡大漈村,一到饭点,村里的几位老人就会到第三党支部书记严振兄家中“搭伙”吃饭。自从报名成为邻里互助点,严振兄和妻子每天都会根据老人口味,为他们准备可口饭菜。
“这样的模式,既破解了偏远山区老人吃饭难的问题,还解决了老人精神慰藉缺失等难题。”景宁县民政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县已有12个乡镇成功开展“加双筷子”行动,将自家餐桌延展出了12个邻里互助点,为40余名独居老年人提供就餐服务。
作风优良 全县上下敢拼敢做
群众真实可感的美好生活背后,是景宁党员干部秉持“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精神,持续淬炼的过硬作风。
今年以来,为动员全县上下大力弘扬“六干”作风,全力走好山区县高质发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景宁建立起“分层推进、全员覆盖”学习实践体系,县委13次组织专题学习,开展活动300余场次、专题宣讲800余场,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
同时,景宁也将目光聚焦“进一步激发干部队伍活力”这一关键领域。面对干部激励“量化难、导向偏、能上不能下”等共性梗阻,景宁以激励机制强驱动,创新推出职级晋升“五星推荐法”、“负面清单”防火墙、县级职数“统筹池”等系列“组合拳”,以制度破冰激活一池春水。
前不久,县移民工作中心党组书记梅根金因在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中带头攻坚、表现优秀,在职级晋升中多获得了“一颗星”推荐。
落在实处的激励手段切实提振了党员干部的干劲、闯劲、拼劲。在景宁这片充满发展活力的土地上,县、乡、村三级书记勇挑重担,将工作重心聚焦于项目建设;党支部积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扎根于项目一线;党员干部以身作则,踊跃投身产业链招商工作,同时,积极开展驻企助企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全县上下,掀起了一股热火朝天、奋起直追的竞赛热潮。
“论区位,我们身处山区。论配套,我们产业链不完整。所以在激烈的招商竞争中,我们常常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景宁县委主要负责人介绍,今年刚刚落地的宁波士林项目,从初次接洽到最终落地,招商干部历时3年对接、19轮谈判,每一次攻坚都考验着招商团队的耐心和毅力,最终在和安吉等地的比拼中顺利胜出。大家的工作劲头越来越足,干事作风越来越实。
如今,谋思路谋发展、争项目争资金、拼速度拼干劲、抢机遇抢荣誉的党员干部群体正在畲乡大地竞相涌现,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畲乡篇章注入了强劲动能。
本版图片由中共景宁畲族自治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