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日报

解码象山海洋渔文化创新“活化”路径

日期:09-24
字号:
版面:00010版:专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日前,宁波市象山县石浦港灯火辉映、人潮涌动,中国(象山)开渔节妈祖海上巡安夜游活动启幕。七艘主题船队沿海港巡游,“妈祖赐福”飞天表演与无人机编队光影秀接连绽放夜空,数千民众汇聚岸畔,共同沉浸于这场跨越古今、融合科技与传统的海洋文化盛宴中。

  如何让六千年的海洋渔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活力?全国唯一的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象山,以一场贯穿传统与现代的创新实践,诠释了人文经济学的深厚内涵。

  当日,以“万象山海·渔开天下”为主题的国家级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展示活动在石浦镇启动。这是自2019年象山入选首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以来,首次系统展示其在海洋环境保护、渔文化修复、非遗传承与海洋文旅融合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 应磊

  保护——

  建起文化生态“生命保护舱”

  “开渔在即,敬布几筵,适协良辰,祭颂大海!以此表达我渔区父老乡亲敬畏海洋、感恩海洋、守护海洋的至诚之心!”阵阵渔鼓声和庄重的祭文诵读声中,第二十八届中国(象山)开渔节祭海仪式在石浦滨海沙滩举行。

  三声螺号声悠远响起。主祭人率领队伍稳步走向海边,渔童与青年渔民手捧鱼缸,踏浪前行,将一尾尾鱼、蟹、虾幼苗轻轻放归大海。这一刻,人类与海洋的古老契约,再一次被郑重履行。

  一年一度祭海,不仅是开渔前的传统礼仪,更是象山人对千年渔文化的深刻致敬。在这里,海洋早已不是遥远的地理概念,而是融入日常、可触可感的生活现场,形成“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文化生态。

  自2010年获批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至2019年正式成为首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象山逐步构建起“一心引领、三区联动、全域发展”的保护格局。以《保护区总体规划》为引领,形成“1+N”立体式规划体系,推动保护工作走向科学化、系统化,为海洋渔文化筑起坚实的“文化生命保护舱”。

  地理位置在此奠定自然基础:象山是一座海洋生态之城,拥有6618平方公里的海域、988公里的海岸线和656座岛屿,境内三大渔场滋养着80余种游泳生物和20多种经济鱼类,支撑起百亿元的渔业产值。

  历史在此沉淀文明:塔山遗址将象山文明推至六千年前,青铜鱼钩与陶网坠见证原始渔猎智慧;徐福东渡由此启航,唐宋海丝在此泊岸,明代昌国卫抗倭屹立,清代“抲洋山”渔汛喧腾——它们共同编织出象山深厚的海洋文化基因。

  空间在此延续文化呼吸:3处国保单位、12处省保单位、1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石浦、5个中国传统村落,它们以活态传承,构筑起海洋渔文化生态的核心空间载体。

  如今,象山的文化保护不断迈进新阶段。累计投入28.5亿元,推进渔港古城改造、渔文化主题公园建设等重大项目,“渔光之城”品牌日益响亮,成功入选浙江省千年古城复兴试点。

  石浦,这座“活着的古渔镇”,恰是文化活态传承的最佳注脚。农历五月十三,东门渔村人潮涌动,数百桌宴席沿街排开、延绵五百米,八千余人欢聚共度“关公磨刀节”。

  渔民以自发的方式延续传统,宴请宾朋、祈愿丰收,生动诠释着一方人与海之间延续百年的情感联结与文化自觉。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对生态的保护,象山通过渔场修复、物种保护、资源复兴、蓝碳探索等方式践行着“以渔护海、以海养渔”的保护方式,既修复了海洋生态系统,更激活了海洋渔文化的生命力。

  人海相依,古今相续——象山正以生生不息的渔区实践,走进与海共生的未来。

  传承——

  让非遗走进年轻人的视野

  在中国海洋渔文化馆内,几幅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裘亚素以梭子蟹螯、黄鱼刺、鳓鱼骨拼缀而成的黑白鱼骨画,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这些作品既是海洋生物解剖学的民间艺术呈现,也承载着源自“鱼骨鸟”传说的沿海民俗记忆。

  如今,裘亚素带着“非遗鱼骨画”课程走进校园,让孩子们在拼贴中感受传统技艺魅力,更理解象山先民“物尽其用、化废为宝”的生态智慧。

  这一理念,正是象山人口中“无废的生存美学”的生动体现——从滩涂上被潮水淘汰的竹根,经匠人“七分天然、三分人意”的巧思,蜕变为蕴藏山海魂魄的竹根雕;再到麦秸画、鱼拓、石头画,无一不是将自然废弃物转化为艺术的永恒。

  这些古老技艺没有沉寂于历史,而是通过一种生态观念与生活方式薪火相传。如今在象山,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非遗传承的行列中。鱼骨画、竹根雕等传统艺术,正通过非遗工坊、乡村研学、民俗活动、文旅消费等多种途径,回归现代生活、走进年轻人的视野。

  象山通过建设非遗传承基地、推行“非遗进校园”等项目,系统构建起从认识到认同、从技艺到理念的传承链。孩子们在体验中感知先民智慧,手艺人在创新中激活传统基因,政府与社会力量在协同中搭建展示平台——一场关于海洋文化的深情传承,正在象山蔚然成风。

  这些古老技艺,不再只是陈列的遗产,而是可感、可学、可用的生活美学。它们凝聚着象山人尊重自然、善用资源的精神内核,也昭示着一个更有生命力的未来:唯有传承历史深处的智慧,才能驶向更加深蓝的明天。

  依托日益完善的公共文化空间,象山构建起渔文化“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并推出《长年葱》《象山渔鼓》等荣获全国“群星奖”的文艺精品,有效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精神共富。

  从一门手艺到一个理念,从一个节庆到一座城的文化生态,象山正以其深厚的海洋渔文化底蕴和不断的创新实践,传承着属于当地的“深蓝”故事。

  活化——

  让文化“会说话”

  器乐合奏、“墨家游侠”剧团巡演、火舞秀、音乐聚落驻唱、山海艺术市集、货郎巡游……十余项精彩活动在石浦渔港古城接连上演,点亮了古老渔港的夜晚。

  游客穿行于老街新巷之间,或驻足欣赏表演,或品尝地道风味,或探访特色店铺、文化地标与光影艺术装置,沉浸于石浦古城传统与潮流交织的独特氛围中。

  今年7月27日,石浦渔港古城二期正式开街。这座承载着千年渔港记忆的古城,以焕然一新的姿态,奏响传统与现代共鸣的华彩乐章。作为象山“千年古城复兴”省级试点的标志性成果,渔港古城二期已成为集文化、旅游、艺术与商业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新地标。

  文化与经济,在这里实现了深度的交融与共兴。象山依托人文经济学理念,将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以文化人”涵养价值认同,借助“以人化经”激活生产要素,最终达成“以经育文”的反哺循环,构建起“文化—人—经济”协同发展的有机体系。

  作为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象山不断挖掘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构建起“非遗+文旅+产业”立体化保护体系。

  近年来,象山以中国开渔节等节庆为引擎,引入AI技术、艺术展演、海鲜盲盒等新形式,不断提升活动的科技内涵与传播力。通过建设非遗街区、推出研学路线与美食示范店等举措,使文旅融合持续深化。“海街故事”成功入选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石浦渔港古城”获评省级非遗景区、街区。

  在文化活化与品牌塑造方面,象山系统提炼海洋渔文化元素,成功打造“北纬30°最美海岸线”城市品牌,完成鲜明的IP形象与VI系统设计,推出生态保护区专属标识及全方位应用体系。这些视觉符号深度融入城市公共空间、旅游设施及宣传媒介,营造出浓郁而统一的海洋文化氛围,使传统渔文化以更现代、更直观的方式融入市民生活与游客体验。

  同时,象山积极培育“非遗工坊”,现已打造省级4家、市级6家、县级24家,带动就业上万人,真正实现了从“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的跨越。象山不仅入选“浙江省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十佳县”,更连续五年跻身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前十。

  在产业层面,在生态保护区建立之初,象山就规划了海产养殖特殊保护区,现已成功规模化人工繁育海产品26种。象山依托宁波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主体区建设,聚焦“才能兼备·余生有幸”八条海洋特色产业链,跑出海洋经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加速度”。

  通过多元路径“活化”,象山让沉睡的文化资源“会说话、能变现”,证明了文化优势能够转化为发展优势。当古老智慧被创造性继承、当生态美学被广泛认同,文化便能真正“活”在当下、“走”向未来。

  图片由象山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