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文化赋能经济,经济活化文化。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文经济学”的重大命题,这一命题揭示了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的发展规律,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经济学意涵的集中体现。在浙江加快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实践中,习近平同志深刻把握文化与经济的辩证关系,为促进经济融入人文、人文浸润经济,实现共生共荣,提供了科学指导。本报今起推出“思想的力量——人文经济学的浙江溯源与践行”系列报道,通过调研全省各地文化与经济发展情况、采访国内相关领域知名专家,讲好浙江大地上的人文经济故事。
“事功”之学: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访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张立文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省建设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浙江自古就有义利并重、农商并举的文化传统。这种地域文化哺育了浙江人特别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成为发展市场经济的精神动力。”
温州,古称永嘉。兴起于宋时的永嘉学派,其所倡导的“事功”思想深刻影响了温州一带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事功”思想逐渐生发出“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的“四千精神”。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精神影响下,温州成为我国民营经济的先发地,产生了世人瞩目的“温州模式”。
永嘉学派的文化传统是如何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它又将如何在时代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更好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近日,本报调研组走进永嘉学派重要发祥地瑞安,并就此采访温州籍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张立文。
“事功”之学一脉相承
调研组:永嘉学派是南宋时期与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三足鼎立的重要学派,它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张立文:永嘉学派又被称为“事功”之学,崇尚务实、注重实效是它的核心理念。浙学之盛,始于永嘉学派。北宋皇祐年间,王开祖等在温州开设书院、讲学授徒,他们强调实用主义,主张知识应服务于现实,为“事功”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南宋绍兴年间,以儒家正统自居的理学家们将永嘉学派的思想取向斥为功利,极大限制了温州人文经济思想的勃兴。为了调和理学和永嘉之学的矛盾,薛季宣主张“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进一步发展了“事功”思想。此后陈傅良、叶适继承和发扬了 “事功”思想,逐步形成了强调实事实功,反对空谈义理,主张经世致用、以利和义的经济伦理思想体系。
调研组:自元之后,永嘉学派曾逐渐消亡,直至清之后再次兴起,并成为影响温州一带发展的重要文化基因。在您看来,“事功”之学再次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张立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文化的发展与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密切相连。温州是永嘉学派的萌发地,地处东海之滨的瓯江下游,海上交通发达、海上贸易繁盛。据《宋会要辑稿·食货》卷十六记载,自北宋中期开始,永嘉县的商税就已高达二万五千三百九十一贯,是当时全国各县平均商税额的七倍,这使得永嘉学派的思想家们充分认识到工商业生产对国家、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在承认农业生产重要性的前提下,他们反对限制工商业发展,提出“以利和义”“工商皆本”的新价值观。
元之后,作为学派的永嘉之学渐趋消亡,但“事功”思想并未消散。晚清至近代,面对内外交困的时代背景,以孙衣言、孙锵鸣、孙诒让为代表的瑞安孙氏学人,深感求实通变、经世致用对于变法图强的重要性,通过兴办新式学堂、倡导实业,将永嘉学派中的“事功”思想转化为推进早期现代化实践的内在动力,也逐渐内化为温州人的精神养料。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民营经济的实践探索中,“事功”之学积淀为务实事、敢创新、能包容、兼义利的文化基因,凝练为“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的精神血脉,不断塑造着温州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温州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文化经济融合发展
调研组:清代文学家钱泰吉曾说:“吾浙之学,犹有永嘉,真脉乃在瑞安。”瑞安为何能成为永嘉学派的重要发祥地、主要复兴地和生动实践地?
张立文:一方面,瑞安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资源,比如,永嘉学派开山鼻祖周行己、中继者陈傅良、集大成者叶适以及被誉为“有清三百年朴学之殿”的孙诒让等都是瑞安人。另一方面,“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理限制和资源制约,倒逼着古代瑞安人逐步突破 “重本轻末”的传统观念,永嘉学派的“事功”思想也得以发展完善。其中所蕴含的崇实创新和重商意识更是激发了瑞安人强烈的致富欲望和创业精神,成为他们吃苦耐劳、勇于开拓、适应环境的精神底色,并在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中演变为“四千精神”。也正是凭借“四千精神”,瑞安在改革开放初期突破市场和资金的重重障碍,率先发展民营经济;当改革进入深水区时,瑞安突破产业转型升级、技术更新迭代、人才队伍建设等瓶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调研组:您认为,永嘉学派中的哪些思想特质影响并推动了瑞安的经济发展?
张立文:瑞安的改革实践,是温州乃至浙江改革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在这一过程中,永嘉学派蕴含的务实事、敢创新、能包容、兼义利的思想特质得到了充分体现。
务实事:“经世致用”“务实不务虚”的根本宗旨涵育出务实事、重实干、求实用、下实功的崇实作风。得益于“反对空谈义理”“工商并举”的思想解放,瑞安人一切从现实出发,从不因“小”而不为,而是从经营一个汽车零部件、一只箱包开始,脚踏实地地经营着自己的事业,在步步“着实”中形成开物成务的目标。作为瑞安的支柱产业之一,汽摩配件产业起步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瑞安塘下一带用简单车床集中生产汽车、摩托车配件发展而来。在崇尚务实的实干氛围中,浙江铭博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等众多企业成长为行业代表型企业,瑞安也成为全国汽车零部件品类最全、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基地之一。
敢创新:“通世变”“主变通”的思想观念确立起主动求变、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创新品格。在改革开放前,瑞安工业基础薄弱,缺少陆域自然资源、缺少国家资金投入、缺少特殊政策,甚至可以用“一穷二白”来形容。面对诸多不利条件,瑞安打破框架,坚定“吃改革饭、走开放路”,大胆发展民营经济,大力发展工业化进程,在推动合作竞争中激发区域发展的活力。其内在动力就在于瑞安敢于顺势应时,与时俱进,方能求得“真功”“实效”。“三位一体”改革就是鲜活的例证。2006年瑞安成立了瑞安农村合作协会,这也是全国首家集农村金融、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村合作组织。多年来,“三位一体”改革不断深化发展,“合作社+企业+市场”无缝对接的合作模式让农民的口袋鼓了起来。
能包容:“道成于两”“兼众说而后明”的思维方法培养了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精神品质。背山面海的地理环境,培育了瑞安人开放包容、放眼世界的宽阔胸襟。尽管瑞安在近代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但随着大量洋货涌入,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手工业和商业模式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如何转危为机?瑞安人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地向外界学习,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加速了手工艺品商品化的进程,为瑞安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种深厚的开放传统也延续至今。如今,超过30万瑞安创业者活跃在全国各地,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分布着18余万瑞安侨胞。立足这一基础,瑞安在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精神的影响下,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营企业。比如,华峰集团、通力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鸿一箱包皮件有限公司等企业经过多年的转型发展,其产品已远销海内外。
兼义利:“义利并举”“以利和义”的价值追求深化了正当求利、富民厚生的经济理念。永嘉学派明确反对“重义轻利”乃至“以义抑利”的思想主张,肯定正当的功利追求,在义利一体中为“利”正名。其所追求的功利,不是自私小利,而是“天下之利”“生民之利”。正是这样的义利观,使温州商人能将追求财富与承担社会责任有机结合。据了解,瑞安涌现了一批热爱公益的企业家或企业,比如,奥光动漫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林学凑带头设立教育基金,鼓励瑞安学子为实现人生理想而读书;通力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项建忠成立共富工坊,支持企业员工自立门户,让他们从“拿工资”的人变成“发工资”的人。
激发潜能制胜未来
调研组:习近平同志曾在《文化是灵魂》一文中指出,“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极高的组织效能”,“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更强的竞争力”。你认为,瑞安应如何以“事功”思想更好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张立文:“事功”思想以及“四千”精神长期涵养着瑞安人的道德观、价值观,实现以文化人、以文兴业,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然而,面对当前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都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时代背景,瑞安也正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外贸出口稳增长压力较大、高端人才短缺等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挑战,瑞安要进一步激发永嘉学派以及“四千”精神中蕴含的文化潜能,并将其转化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具体有以下三点建议。
一、赓续文脉,以文化的力量凝聚人心。通过谋划启动《永嘉学派后学丛书》等系列编纂项目,全面梳理永嘉学派的学术传承。同时,利用好玉海楼、永嘉学派传习馆等历史文化遗迹,多部门协调整合资源,打造永嘉学派文化旅游带,持续运用AIGC等新媒体技术,对永嘉学派及“四千”精神的文化内涵进行生动展现和通俗解读,让永嘉学派的思想更直观、更广泛地触达公众。
二、投资于人,为长期发展储备动能。“投资于人”,既是包括永嘉学派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自然传承,也是当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发展为了人民”的生动体现。这种投资指向的是民生改善,强调对人的内在潜能开发,本质上是通过提升人的知识、技能、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性,将“人力资源”转化为可持续增值的“人力资本”,为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储备动能。为此,要弘扬永嘉学派崇教兴学、利济苍生的传统,秉承“反哺于民”的理念,加大对教育、医疗、就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进来,通过志愿服务、慈善帮扶等途径,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持续优化,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过去,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模式,支撑了温州区域经济奇迹般的崛起,创造了影响深远的“温州模式”。今后,温州乃至瑞安的发展同样需要民营经济的支撑。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土壤。对此,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让民营企业更好地享受到政策的“阳光雨露”,在实干创新中茁壮成长。
(调研组成员:潘如龙 肖国强 章忻 张文旭 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