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淑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珍贵的文化财富,它蕴含着祖先的智慧和情感,宛如一部鲜活的人类社会发展变迁史,见证着各个时代的独特风貌。当前,随着数字技术革命蓬勃兴起,人工智能正加速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工具和新路径。
数智技术如何赋能非遗保护传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建议书》明确鼓励会员国酌情出台或更新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应用人工智能系统有关的教育计划。在数智化时代浪潮下,非遗正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焕发全新活力。首先,数字存储方式变革重新定义了非遗文化的保存模式,通过数字化保护构建文化基因库,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了真实性记录、本源性再现和跨时空重生。其次,随着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元宇宙技术的兴起,非遗以全新的样式回到人们视野中,以技术为支点,人们与非遗的距离越来越近,有助于非遗的传播。最后,数字技术的不断迭代和创新也推动了非遗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创意开发。基于大数据分析和深度学习算法,企业可更加精准地把握市场需求趋势,实现非遗产品与服务的精准定制,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消费需求。
数智赋能非遗保护传承的浙江实践
浙江是数字经济先行省,也是文化大省,在利用数智技术赋能非遗保护传承上具有先天优势。近年来,浙江积极探索“AI+传统文化”融合新路径,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政策布局上,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推进数字化改革。在平台建设上,建设全省非遗数据库,整合8000多项非遗项目、10万余条文化特征数据以及9000多名传承人的信息。打造“云上非遗”等新媒体矩阵,线上线下联动开展非遗活动,扩大了传播覆盖面和影响力。搭建统一的数字文旅服务平台“浙里文化圈”,整合全省文化场馆、景区、非遗等资源,为公众提供预约购票、导览讲解、互动体验等一站式智慧服务。在场景创新上,各地景区和博物馆广泛运用VR/AR、全息投影等技术营造沉浸式文化场景,让文物古迹“活起来”、历史风貌重现眼前。承载千年技艺的龙泉青瓷还借助区块链技术,化身为限量数字藏品,开辟了全球化的数字收藏与交易新赛道,实现了文化价值的数字化转变。
数智赋能非遗保护传承的路径
当前,非遗保护传承仍面临两大挑战:一是人才断层。许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年事已高,年轻一代参与不足,不少珍贵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风险。二是内容固化。一味追求“原汁原味”导致非遗呈现静态化,缺乏与当代生活的结合,难以吸引年轻受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动力不足。下一步应从以下几方面发力,以数智技术激发非遗保护传承新活力。
培育复合人才,筑牢传承根基。针对人才断层的问题,构建复合型文化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既懂传统文化又通数字技术的新型人才。支持高校开设数字文化相关专业,鼓励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交叉学习。依托非遗传承基地共建沉浸式产教融合平台,让学徒在VR模拟和大师工作坊中提升技艺。健全数智化技能转化机制,为老艺人提供数字技术培训,将珍贵技艺转化为数字资源留存;提升青年传承人的数字素养,培养他们运用AI技术传播推广非遗的能力。
丰富内容创作,激活文化基因。针对内容固化的问题,打造文化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汇聚海量传统文化素材,训练AI深度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依托该模型建设非遗AI素材库,为AI创作提供优质养分。建立生成式AI共创机制,鼓励非遗传承人与数字创意人才合作,利用AI共同创作动画、游戏、数字艺术等文创产品。在人机协同创作中拓展传统文化的表达空间,催生更多既传承文化又富有创意的文化IP。
加强城乡协同,延伸文化半径。乡村非遗承载着农耕文明的历史记忆与生态智慧,73%的非遗项目扎根于传统乡村。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强化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要运用数字技术将城市丰富的文化资源、人才和技术引入乡村,帮助乡村非遗数字化保存和传播,同时通过网络直播、数字展馆等手段,把乡村独特的非遗技艺和民俗风情推送给城市大众。以数字化手段促进城乡文化双向交流,让非遗在更广阔的空间焕发生机。
面向海外传播,讲好浙江故事。着眼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构建“多语种AI导览+智能推荐+海外沉浸体验”全媒体传播体系。运用人工智能突破语言障碍,在非遗展示区推出多语种AI导游,为海外游客提供实时讲解服务。通过智能算法分析海外受众偏好,将与非遗有关的内容精准推送到海外网络平台,提升受众的认知和兴趣。打造海外沉浸式体验项目,通过VR/AR让全球观众足不出户体验越剧、绍兴黄酒酿制技艺、蚕丝织造技艺等浙江非遗的魅力,不断增强浙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