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日报

激活文化传承创新的青年力量

日期:09-22
字号:
版面:00007版:思想周刊·知行       上一篇    下一篇

  ■ 靳海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七个着力”的重要要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更是文化创新发展的蓬勃生力军。增强青年一代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使其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是当下做好青年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青年在文化传承创新中面临的挑战

  当下,青年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牢固。一方面,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持续攀升,守住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成为普遍共识。另一方面,青年逐渐成为文化消费的主力军。数据显示,90后、00后在国潮品牌消费中的贡献率超过70%,以实际行动表达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此外,青年文化传播实践成果丰硕。如浙江“00后talker”宣讲团将青年奋斗故事与阳明心学结合,浙江大学“青马向上”宣讲团以“剧本杀”活化南孔文化等,彰显出强大的传承创新力量。

  不过,青年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代际认知差异造成的认知隔阂,削弱了文化吸引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与青年认知习惯存在明显差异。调查显示,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解读后,高校学生对《论语》经典语句的理解率显著提升,这表明传统表达需与时俱进。二是创新深度不足削弱了文化影响力。部分传播仅停留在简单复刻层面,缺乏深度挖掘与创新。如汉服热多关注形制,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国风音乐简单堆砌传统元素,融合现代审美元素的作品较少。三是参与程度浅层化减少了传播路径。数据显示,传统文化消费活动中,青年创作率不足20%,参与志愿服务的数量更少,反映出参与度有待提高。尤其是在网络空间中存在一些对传统文化的戏谑式解构,以娱乐化、庸俗化方式误导了青年认知。

  引导青年创新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接下来,要进一步在方向、路径和机制保障上持续创新,充分激活文化传承创新的青年力量。

  首先要强化思想引领。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价值理念。比如,通过“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鼓励青年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行动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成长。通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激发青年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将传统文化与当代需求紧密结合。例如浙大城市学院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经济系列讲座”“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等课程,打破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隔阂。通过这些课程,青年学生能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增强传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课程应注重互动性和实践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提高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此外,还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比如浙江一些高校设立的创作营、创客空间,为青年提供深度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

  其次是实现路径创新。根据青年追求个性化、时尚化的文化体验方式,运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表达和传播是有效传承的关键。有些高校学生将《诗经》改编为说唱音乐,用现代插画诠释《千里江山图》。这些实践让传统文化以青春化的方式走进年轻人生活,实现了与现代审美的有机融合。这表明结合现代流行元素,用年轻人熟悉的话语体系表达传统文化,能够打破隔阂,吸引更多青年关注和参与传承。此外,数字技术也为传统文化传承带来新范式。AR展示、元宇宙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青年提供了便捷、沉浸式的体验。各类文化传承APP让文物“活”起来、“潮”起来。青年可通过手机与文物进行互动,了解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这种创新的传播方式降低了青年参与传统文化传承的门槛,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兴趣和积极性。高校和文化机构应加强与科技企业的合作,开发出更多具有创新性和互动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为青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更多途径选择。

  最后要完善制度保障。将文化创新能力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能够激励青年提升自身能力。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让青年认识到文化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从而主动投入学习与创新实践。高校可以设立文化创新奖学金、荣誉称号等,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政府、高校和社会组织要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项目的扶持力度,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可通过设立专项扶持计划,为青年创新团队提供资金、技术、资源等方面的帮助,形成“青年引领青年”模式,培育创新团队,推动传承发展的良性循环,形成良好的文化创新氛围。

  (作者为浙大城市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