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日报

“共富大棚”种出乡村振兴幸福果

日期:09-22
字号:
版面:00005版:观点       上一篇    下一篇

  ■ 张天豪 瞿小妹

  “拿到分红了,我还要继续投!”近日,在嘉兴海宁市周王庙镇博儒桥村的户长会上,村民孙健拿着“共富大棚”的收益,笑容满面地说道。从昔日增收模式单一,到如今“股份分红+务工薪金+土地租金”的“一地三金”模式,博儒桥村用“众筹”模式真正让村民共享了“共富果”。

  这一切的改变,源于博儒桥村创新推出的“党建引领·四共四筹”基层治理模式。2019年,博儒桥村流转260余亩土地,引进海宁市金辉果蔬有限公司。但村党委书记吴清江并不满足于此,“要让更多老百姓实实在在受益,就得把他们‘融进来’。”

  于是,2022年,村两委带着“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的初心,提出建设“共富大棚”的构想。

  “我们发动了近九成村民参与众筹,筹集资金近2000万元,连9户低收入家庭也通过‘共富贷’入了股。”吴清江介绍。截至目前,“共富大棚”2.0项目已顺利发放1940万元村民众筹本金及582万元分红。

  事实上,早在2014年,这个以“共商筹智、共建筹资、共管筹治、共富筹心”为核心的“党建引领·四共四筹”模式就已萌芽。当时,村里整治陈家浜河道面临资金缺口,党员企业家郁武率先捐出6.8万元,一句“我是党员,我不带头谁带头”激发了全村响应。短短一个月,村民自发筹资11万元,河道焕然一新,还建起了垂钓园,众筹共治的民风也悄然形成。

  口袋公园、“共富大棚”、百姓乐园……如今的博儒桥村,众筹项目越做越多,村民也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乃至“股东”。

  “我既是工人,还是‘股民’!”村民吴家锖说,2022年建设大棚时,他入股两万元,当年就领到2000元“红包”。

  在“共富大棚”模式下,土地租金稳稳到账,务工薪金月月进袋,入股分红年年兑现。202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万元,增速达11%,远超嘉兴平均水平。

  在首期项目成功的基础上,今年3月,博儒桥村启动了总投资2.5亿元的“共富大棚”3.0项目。400亩土地上将崛起玻璃温室和现代化养鱼基地。

  相较于此前的“共富大棚”2.0版,新启动的“共富大棚”3.0项目,创新“村集体投入+村民众筹+全镇低收入农户入股+社会资本出资”模式,在全民众筹入股的过程中,除了面向本村村民外,还拓展到了全镇142户低收入农户,比起普通农户每股2万元、可选1—5股的模式,低收入农户入股门槛更低,只需要1万元—5万元,推动共同富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打造现代农业新标杆。

  今年7月,博儒桥村10天内开了29场户长会,与老百姓完成合同签约,众筹金额也达到5798万元。“共富大棚”3.0项目预计2026年投用,年产值可达6000万元,并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实现“上班不出村,挣钱顾着家”。

  从“单打独斗”到“众筹共赢”,从“局部改善”到“全域共富”,博儒桥村用“小众筹”书写了乡村振兴的“大文章”,在党建引领下持续释放共富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