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日报

“捡”秋不是“剪”秋

日期:09-22
字号:
版面:00005版:观点       上一篇    下一篇

  ■ 陈安歌

  人类自古有采集的传统。秋风乍起,山林渐染,当时令“仪式感”邂逅收获“成就感”,再加上社交平台上文艺风博文推波助澜,“捡秋”活动又开始在互联网上掀起风潮。然而近年负面新闻频发:成群游客进山打板栗,捡松子,采蘑菇,带走的是收获,留下的是垃圾,破坏植被,浪费资源。过度“捡秋”行为逐渐遭到质疑:究竟是“捡”秋还是“剪”秋?

  笔者的感慨是:诚然人类属于自然,也当敬畏自然,不能夸大生态系统调节能力,进而将人类一切行为合理化。

  请警惕“捡秋”一词的迷惑性:“捡”带给人闲适轻松的联想,进而产生慢节奏、原生态、田园范的遐想;而“秋”更以时令指代收获的诗意,就差告诉你“我们捡的不是果子,是自然,是情怀,是格调!”“捡秋”者怎能不遥想芙蓉为裳的屈原,采菊东篱的陶渊明,朝碧海暮苍梧的徐霞客?

  然而残酷的现实是,陶渊明们的时代早已远去了——“捡秋”兴起的当下是交通条件高度便利,社交网络高度发达,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它造就了大量人口,包括有钱有闲四处打卡的网友。山鬼可以披石兰兮带杜衡,现代人采挖杜衡几乎让中华虎凤蝶成为濒危物种;武陵人可以捕鱼为业,今人在长江捕鱼捕到“十年禁渔”政策出台。

  当法律还没有在山野前拉起隔离带的红线时,我们能做的除了呼吁尊重自然,还需要尊重人类力量本身:如若一个人享有了文明社会赋予的一切力量,却没有与这种力量相匹配的认知,不仅是对自然的不尊重,也是对人类所创造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尊重。

  亲近自然无可厚非,在工业社会追求原生态,成为“快乐的野人”也是人的合理诉求,但不改变索取心态反而给“野人”插上科技的翅膀,亲近自然就成了入侵自然,原生态就成了伪原生。所有人都应该正确评估自己对环境的影响,以及自己的行为被社交媒体放大后不可估量的后果。时移事迁,人类这个“幼儿”已经长大成人,我们需要的是像建立成年人的规则意识那样建立人与自然相处的边界感,尽量做到“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而无论是哪一类媒体,在宣传这类亲近自然行为时都应当三思而后行,甚至最好多抱有一点“滑坡论证”的审慎心理:“一毛微于肌肤,肌肤微于一节,省矣。然则积一毛以成肌肤,积肌肤以成一节。一毛固一体万分中之一物,奈何轻之乎?”杨朱的拔毛说在如今早已具象化,毕竟进山的游客何止数以万计。人取一毫,日取一毫,放任“野人”横行,那把山林拔成斑秃甚至全秃指日可待。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