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潇奕
2024年,台州临海眼镜产业总产值突破70亿元。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锤炼,临海市作为台州市眼镜产业的核心集聚区,已形成涵盖设计、模具、注塑、电镀、镜片制造与销售的全产业链条。当产业规模迈向百亿元临界点时,一系列发展之困接踵而至:高层次人才从哪里来?技术创新如何突破?资源怎样有效整合?
紧紧围绕“打造百亿元级眼镜产业链”目标,临海市坚持以党建牵引、六共协同、聚才强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全力助推眼镜产业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创新跃迁升级。2024年以来,已引育产业链各类人才1500余人,其中柔性引进博士11人,共享人才32人,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2家。
共引共聚共育
筑牢产业链人才蓄水池
在技术赋能与消费升级的双重推动下,眼镜的功能与内涵迎来全新定义,逐渐从功能型产品迭代为“智能终端”和“时尚载体”。在这一波澜壮阔的转型进程中,人才成为支撑产业创新的核心力量。
临海市深刻意识到,要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跃迁,必须从根本上构建可持续的人才供给体系。为此,当地推出了一系列相互衔接、层层递进的引才育才举措,系统性打造产业人才储备与成长生态。
跳出企业单打独斗的传统路径,临海市创新推出“组团招聘”模式——由行业协会牵头,组织盈昌集团、展生眼镜、久隆光学等26家产业链重点企业,共同赴天津职业大学等高校开展专场招聘,引进眼镜产业人才200余人。
“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不仅显著降低了单个企业的招才成本,更凭借区域产业品牌的集体亮相真正让临海眼镜产业成功‘出圈’。”临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海波指出。今年,临海市还将举办台州市眼镜产业链人才专场招聘会,聚焦产品设计、智能制造、跨境电商等新兴领域,进一步拓展引才渠道。
对于小城市而言,如何突破地域限制,吸引产业链人才集聚,成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课题。
临海眼镜产业敏锐把握这一趋势,以展会赛事为依托,持续扩大产业影响力与集聚效应。每年举办的台州(杜桥)国际眼镜展,不仅搭建起行业交流与贸易对接的高端平台,吸引国内外客商上万余人,更累计达成意向订单总额超2.8亿元。今年6月,临海成功举办中国眼镜产业“大国工匠 互聘共享”促共富活动,吸引院士团队、大国工匠、专家学者等200余人参与,推动首批6位受聘工匠及专家深度融入本地企业,进一步凸显高技能人才对产业升级的核心推动作用。
除了以展会兴业,临海还注重以赛引才、以赛促创,通过连续举办眼镜产业创业创新大赛、青年眼镜设计师大赛等品牌活动,积极推动“人才+项目”“项目+团队”融合招引。这些赛事犹如强大磁场,吸引了一批批怀揣梦想的创业者和设计师来到临海、扎根临海。正如一位参赛者所言:“选择在临海创业,正是因为这里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和自成体系的‘朋友圈’,能够以最小半径找到资源、技术与平台,更好地托起创业梦想。”
产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多层次的产业人才队伍,临海市在着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也高度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使用。
比如,以“订单培训”为突破口,临海联合天津职业大学眼视光工程学院,开设产品设计、智能装配、验光定配等定制课程,并推行“校企双导师”制,由企业骨干与院校导师联合授课,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与教学资源,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衔接。截至目前,已为产业链企业培训超1000人次,有效提升人才专业水平与实践能力。
更宏大的布局也在推进——盈昌眼镜等链主企业正携手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眼镜产业学院,构建“企业需求+院校教学+产业实践”三维联动育才体系,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共研共享共赢
释放产业链人才生产力
随着人口结构变化与新消费需求的觉醒,围绕“眼镜产业+”的多个赛道正在同时快速发展,呈现出旺盛的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在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蓝海中,临海市以共研共享共赢为理念,释放产业链人才生产力,奏响产业协同发展的“交响乐章”。
走进位于杜桥镇的“镜享未来”产才综合服务平台,一块实时滚动的电子屏清晰展示着“企业下单、平台派单、人才接单”的协作流程。这里搭建的台州市眼镜产业链人才共享服务平台,汇聚了32位涵盖光学设计、AI研发与质量管控等关键领域的专业人才。他们不属于任何单一企业,却通过校企双聘、项目入股、技术顾问等灵活方式,已经为40家企业破解了80余项技术难题,降本增效900余万元。这一创新模式,打破了地域、人事关系等传统人才流动中的刚性制约,不再拘泥于“谁来为我工作”,而是转向“谁能为我解决问题”,也有效降低了中小企业获取智力资源的成本。
久隆眼镜总经理陶永才对此深有感触:“以前根本不敢想,浙大的专家能来到我们企业做指导。”针对杜桥眼镜企业长期存在的光学设计短板,“镜享未来”平台成功对接浙江大学一流光学技术专家团队,帮助企业打通了技术攻关的堵点。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人才共享机制带来的产业升级红利。
无独有偶,康波眼镜作为当地儿童眼镜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在向智能化转型时,芯片设计如何突破工艺瓶颈也成了“拦路虎”。通过该平台牵线搭桥,企业与杭州易现先进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专家成功“牵手”,迅速研发出集实时坐姿监测、智能矫正、蓝光防护等于一体的首代多功能儿童AI眼镜。“没有人才共享,我们至少要多花一年时间摸索技术,还可能错过市场窗口期。”企业负责人李林波感慨道。
共享机制更覆盖专业服务环节。依托该机制,认证专家洪辉为当地百余家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和认证检测服务,仅认证费用一项就为企业节省约8万元。
然而,临海的眼光远不止于此。锚定产业链协同创新平台建设,联合浙江省光学学会、浙江省太阳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盈昌集团等21家单位,组建眼镜产业创新联盟,聚焦高折射率树脂镜片、AI光学模组等领域,成功突破高分子材料等5项技术难题,推动伟星光学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最令人惊叹的是一场跨越4000公里的产学研合作——与西藏喜马拉雅登山向导学校共建高原护目镜检测基地,基于极端环境实测数据,成功研发出珠峰定制款护目镜,带动12家企业切入冰雪运动装备新赛道,拓展了临海眼镜产业的发展新空间。
从AI功能集成到光学镜片创新,曾经依赖“代加工”的临海眼镜,正逐步贴上“科技”标签。其背后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服务生态。在金融领域,临海设立了2亿元规模的人才科创基金和10亿元产业授信池,推出“人才贷”“科技贷”等产品;在服务方面,设立“一站式”人才服务窗口,采用“常驻+轮驻+临驻”模式,有效解决住房安居、医疗保障等关键小事38件;在政策层面,当地出台《“十百千万”眼镜产业人才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将眼镜产业人才纳入“企业认定、政府认账”范畴,累计授权2家眼镜企业开展自主认定,认定人才5人。
在制造与智造的交汇点上,临海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咬合、同频共振,以“六共协同”实践续写着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生动一页,朝着百亿元级产业链的征途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