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日报

你好,乡村合伙人

日期:09-18
字号:
版面:00010版:人才强省       上一篇    下一篇

  ■ 乐翠球 陈潇奕

  《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明确提出,要鼓励和引导青年入乡发展和就业创业。为什么是乡村?为什么是青年?

  浙江的实践表明,当乡村能够提供低成本创业场景、差异化体验空间、政策支持系统和社群协作网络时,它就不再是城市的“降级选择”,而是人生的“另一种选项”。而这些年轻人——无论是被称为“数字游民”“乡村CEO”,还是“农创客”——将艺术与想象力植根乡土。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消费力与劳动力,更是新的审美、连接方式和产业形态,正在重构一个年轻、活力、开放的乡土中国。

  政策为先手

  从“招引”到“赋能”的系统工程

  浙江“千万工程”悄然转动万千乡村的命运齿轮。如果没有系统性的政策设计与资源倾斜,青年的乡愁或许只能停留在想象阶段。浙江多地一改以往“简单补贴、泛泛号召”的粗放引才模式,转向更精细、更可持续的青年入乡支持体系,真正实现从“引人”到“育人”“用人”“留人”的系统跃迁。

  青年人最能感召青年人。余杭鸬鸟镇实施“合伙人来野”计划,成立“青村学院”,打造集初创孵化、成长培育、示范带动等于一体的“青鸬里”乡创服务中心,定期开展“青村西游记”“驻村青年说”等活动,组织青年创客围绕场景优化、业态招引、项目对接等内容开展社群交流,同时成立青创民宿联盟,为入乡青年提供最长60天的免租住宿体验,逐步形成“青年带着青年来、青年领着青年干”的良性循环。

  在山区特点鲜明的丽水,引才政策更显前瞻性与适配性。以《丽水与青年人才双向奔赴十一条》为引领,当地明确将青年人才视为“决胜主战场、奋战第一线”的参与者和合伙人。面对山区引才难、留才难的现实挑战,丽水强调“提前对接、提前培育、提前配套”,从学生入学学年起,就系统组织“我在丽水研学”“我在丽水实习”等活动,增强青年对丽水的认知与情感认同,为后续扎根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湖州安吉坚持把“招引10万青年大学生”作为第一战略目标,聚焦“保障”这个核心要素,全市率先组建3亿元“两山梦想基金”和1亿元“两山人才基金”,首创推出1亿元“青年入乡发展专项创业贷”,统筹使用全县人才公寓,创新出台“共有产权房”政策,系统架构青年社群平台。仅3年时间,安吉累计吸引入乡青年近4.3万人,引育青创项目超900个,政策引流的乘数效应日益凸显。

  宁波奉化则更注重破解青年入乡的现实痛点,围绕创业支持、就业帮扶、成长培育等六大维度,当地出台22条“真金白银”举措,涵盖项目奖补、融资贴息、购房补贴等关键环节,并搭建一站式服务保障体系。近年来,奉化已吸引青年人才1200人,实现农创产值近9亿元。

  舟山嵊泗则以人才评价体制创新为载体,相继出台《新业态创客人才评价认定办法》《嵊泗县直播电商人才评价认定办法》等政策,通过培训、比赛、举荐、贡献“四认定”法,认定一批新业态创客人才和直播电商人才,为小岛注入崭新活力。近日,嵊泗县又出台《“蓝海云创”数字游民支持举措》,精准支持特定青年群体返乡创业,依据青年数字游民的学历层次、技术能力、驻岛时长及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在食宿补助、出行服务、创业支持、身份认定等方面提供差异化政策支持,促使游民青年人才群体与海洋海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双向赋能。

  真金白银的政策赋能与全链条服务生态,正让青年从“进得来”转向“留得下、干得好”,将个体优势转化为乡村发展的集体动能,实现人才回流、产业焕新、文化激活与价值重塑的多元共赢。

  市场驱动

  闲置资源+青年主理人+产业赋能

  政策搭台之后,更关键的是市场能否唱好戏。引进来只是第一步,如何让年轻人扎根乡村、持续成长,才是真正考验。青年入乡,不是“换个地方躺平”,而是“换条赛道奔跑”,而乡村不缺资源,缺的是对资源的重新定义和运营。青年主理人们,正是为乡土资源重新赋值的人。

  在金华市磐安县墨林村,大学生郑钰运营的“沉浸式剧场”项目成为全村焦点。她创新性地招募村民担任剧本NPC,将单一文旅业态升级为“全村共舞”的集体创作。该项目年吸引游客破万,带动村集体增收10万元。而策划开展的“村晚”活动,更让剧场团队与村民同台献艺,搭建起情感连接的桥梁。

  “村民喜欢进店里看看经营状况,也愿意向往来游客、周边亲朋好友推荐我们的剧场,业态与村庄形成了互助互利的良性循环。”郑钰说。截至目前,该项目营业额已突破80万元,通过收益分成每年为村集体增收约10万元。

  嵊泗黄龙岛曾面临渔业衰退、人口外流、旅游低迷的困境。2024年1月,创客主理人钱仕逸团队启动“小岛共建计划”,围绕“共创共建共享”理念招募33位核心共建人,打造“参与式微旅居社区”。短短一年多,这座仅有2900人的岛屿,已吸引2500多位青创人才线上参与、40余位共建人深度扎根。咖啡酒馆、艺术商店、文学自习室正在重塑着小岛文化肌理,岛上年轻面孔随处可见,周末游客熙熙攘攘,共享单车、便捷外卖、沙滩景点等项目持续开发。曾经以渔业闻名的黄龙岛,如今在青年创客人才手中又焕发了新的生机。

  乡村振兴离不开业态的创新和价值的再造。在宁波镇海,青年童斌将废弃水厂改造为集非遗研学、青瓷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念青闲庭”,采用“村集体土地租赁+政府背书+企业运营”模式,实现文化传承与商业运营的双赢。他的项目群已扩展至江北、奉化等多地,成为区域乡创的标杆。如今,童斌的团队已在宁波多个区复制项目群,成为本地乡创的标杆案例。

  这样的故事正在浙江的乡野之间不断生长,共同勾勒出一幅青年与乡村价值共创的图景:青年需要乡村的舞台实现创意,乡村需要青年的活力激活潜能。这是一种基于现代性的共生关系——它不浪漫化乡村,也不功利化理想,而是在地性与创造性之间的有机融合。

  乡村振兴,归根到底是人的振兴。当青年从回归乡村走向重塑乡村,他们所带来的已不仅是人气的回流,更是一种深刻的价值再造。站在“新质生产力”与“乡村场景”交融的节点上,政策、市场与青年创造力正相互激发、同频共振——乡村不再是被时光遗忘的角落,而成为新生活、新业态、新文化的策源之地,正在重新回答“吾土吾乡”的时代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