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陈江
9月16日,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措施提出,优化学生假期安排,完善配套政策。在放假总天数和教学时间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气候条件、生产安排、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等因素,科学调整每学年的教学和放假时间,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相应缩短寒暑假时间,增加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时间。
消息一出迅速引发热议。事实上,杭州自2004年起开启了春秋假试点。今年8月起,广东佛山、浙江舟山、湖北恩施也已率先“破冰”,相继官宣试点或正式施行春秋假制度,为这一政策在全国推广探路。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气候、产业特征、家庭结构差异显著。东北冬季漫长寒冷,若强行推行春季长假,可能遭遇倒春寒的尴尬。而南方部分地区夏季湿热,缩短暑假恐会加剧学生暑期学习负担。更关键的是,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落实情况不一,若学校放假与家长休假不同步,反而会加剧无人带娃的焦虑。因此,政策必须跳出全国统一模板的思维定式。
先行试点的地区,已经给出“因地制宜”的思路。以浙江舟山为例,海岛旅游旺季集中在夏季,春秋季游客量则大为减少。其春假时间安排在4月下旬的最后三天,而秋假则在11月中下旬,既契合渔业休渔期,又错开旅游高峰,既解决了学生假期去处,又拉长了旅游消费周期。广东佛山则更“精准”,春秋假时间与当地制造业淡季适配,还联动春季陶瓷展、秋季家电展等特色经济活动。可见,春秋假不是简单的假期平移,而是要与地方气候规律、产业周期、文化特色深度绑定。
政策要求“放假与教学时间总量不变”,这对学校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少学校通过“长短学期”制压缩寒暑假课时,将部分课程调整至春秋季;或借助在线课程、实践项目填补教学空档,确保教学质量不打折扣。这种弹性安排,既考验学校的管理能力,也需要教育部门在课程设计、师资调配、考核评价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
春秋假的目标,不是再添一个寒暑假,而是通过假期结构的优化,实现教育规律、消费需求、社会运行的多元平衡。舟山、佛山等地的探索证明:唯有扎根地方实际、尊重个体差异,春秋假才能从政策文本中的概念,转化为惠及千万家庭的现实。这把因地制宜的钥匙,不仅关乎假期的温度,更考验社会治理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