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米能装下什么?
走进钱币文化博物馆,红色金融的岁月在金属光泽中静静低语;驻足于甬式花艺博物馆,非遗之美如花绽放于时光的指隙;凝望海丝文化博物馆,青瓷与水墨朦胧交融,仿佛一曲穿越沧海的呢喃……
在东海之畔的宁波鄞州,一座座“一平米博物馆”如星子般散落——悄然栖身于商圈楼宇、地铁站口、社区角落,甚至乡村咖啡厅与文化礼堂的一隅。今年,鄞州创新打造30余处这样的微型文化窗口,将厚重的地方历史文化收纳于方寸之间,绘出一幅幅轻盈又深沉的人文地图,让历史翩然落地,与美好不期而遇。
这只是序幕。
当前,鄞州以“文化+”为笔,以科技、旅游、民生为墨,描绘出一幅绚丽的创新图景:32座博物馆如星星洒落城乡,VR光影里非遗工坊的敲击声与数字屏上的宋韵动漫交织成曲;文化产业年均增速9.2%的脉搏,与213个村社“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的呼吸同频共振,让文化的温度浸润每个角落。
在这里,沉睡的历史被唤醒,化作可触摸的展演、可参与的体验、可共享的日常。文化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让千年文脉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文化+科技
锻造经济“第二增长曲线”
“所谓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之江新语》中的论述,揭示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关系,也精准点出了“文化生产力”的时代内涵。
在鄞州,文化不再是经济发展的点缀,而是驱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
走进博纳院线宁波K11店的全球首个“影王智慧4.0”LED全景声数字影院,巨型屏幕取代传统幕布,物联智控与沉浸声效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这背后,是鄞州企业音王集团的硬核科技实力。它不仅是文化和旅游部认证的“沉浸声技术创新中心”,更是鄞州文化科技融合的典型代表。
而这仅是鄞州文化赋能产业创新的一个精彩切片。自2022年宁波市推行文化产业统计新规以来,鄞州规上文化产业营收从189.3亿元跃升至225.8亿元,年均增速达9.2%,文化正成为区域经济的关键增长极。
近年来,AR、VR等前沿技术赋能,影视动漫产业展现新兴力量,重点企业、重点园区持续发力,推动鄞州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在“影视之城”的战略布局下,鄞州不断加大对影视企业落户、影视剧组赴鄞拍摄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工夫影业、登峰国际等一批优质企业纷纷落户。电影《不说话的爱》票房达1.44亿元,正是“鄞州出品”的代表作之一。
文化创意与硬核科技的深度融合,让一向以“制造”见长的鄞州,在文化产业上也展现出强劲的“硬实力”。
前不久的中国报业创新发展大会上,宁波维真显示的135英寸微晶3D-LED沉浸系统惊艳全场。观众不用关灯、不拘环境,戴一副普通偏光眼镜,就能感受出屏距离超传统影院5倍的立体视效。
而这还不是全部:座头鲸文化科技凭借“数字+芯片”双驱动,电鼓产品销售额冲进全球前三;卡酷动画借助“数字+文化”翅膀,推动原创动画出海,其“浙东宋韵名人动漫IP矩阵”更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
深厚的制造基因,也让鄞州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独具一格。由百年和丰纱厂蜕变而来的和丰创意广场,如今已是全国顶尖的工业设计示范基地之一,聚集超200家企业,宁波工业设计十强中有8家于此诞生,“鄞州设计”招牌越擦越亮。
截至2024年底,鄞州拥有规上文化企业271家、亿元级企业49家、国家级文化出口重点企业2家,打造出国家广告产业园、和丰创意广场、浅水湾影视产业园等一批高能级平台,真正构筑起文化产业的“鄞州矩阵”。
文化,不再只是符号和故事,正在成为这个经济强区强劲增长的“第二曲线”。
文化+旅游 让千年文脉鲜活在当下
如果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那么旅游就是让文化飞翔的翅膀。
在鄞州,一场静悄悄的变革正在发生:曾经静默的文物开始“说话”,厚重的历史变得“可触摸”,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深度融合,让这座千年古邑焕发出全新的活力。
走进东钱湖畔的南宋石刻公园,仿佛穿越时空。年轻人身着宋制汉服在千年石刻前拍照留念,亲子家庭专注体验拓印技艺,文创市集上充满巧思的产品令人目不暇接,这里已不再是传统观光景点,正成为一个连接古今的文化体验空间。
这是鄞州文旅融合创新的缩影。作为“中国博物馆文化之乡”,鄞州坐拥32座博物馆和近1.6万件/套馆藏文物。但这些博物馆早已不是“请勿触摸”的陈列馆,而是通过数字魔法和创意设计,让历史变得好玩起来。文博主题快闪闯进商圈、节气艺术节轮番登场、宋韵游艺会精彩不断……一系列创新让历史文化变得可触摸、可参与、可分享。
非遗项目同样焕发新生机。鄞州巧妙地将非遗融入旅游场景,连点成线打造沉浸式文旅新体验。精心谋划的“跟着非遗去旅游”系列线路,涵盖亲子研学、团队团建等特色内容,已推出7条主题线路。游客不仅可以观赏非遗展示,还能亲手体验传统技艺,感受匠心传承。
这场创新实践远不止于传统领域。近年来,鄞州紧扣“ENJOY·鄞州”文旅新品牌,策划六大IP产品体系,涵盖禅意胜境、湖光山色、滨海蓝湾、都市风华、博艺繁花、诗画田园等场景,对应祈福、览胜、品鲜、探韵、研学、畅游等特色业态。全国首个“演艺+”文旅综合体iPN渔轮厂成为年轻消费群体的热门打卡地,依托亚洲首个多折角裸眼3D大屏和全息技术,打造沉浸式夜生活空间,已举办演出超400场,获得曝光量超10亿次。
赛事与影视同样成为文旅引流利器。WTA宁波网球公开赛、宁波马拉松等赛事向选手与观众展示鄞州特色;《好好说再见》《淬火年代》等影视剧的热播,让取景地成为旅游热门……15条精品线路串珠成链,“塘河水韵”诗画线做足水上文章,“凤鸣东吴”太白线结合工业研学与文化历史,开辟乡村旅游新玩法。
值得一提的是,鄞州拥有1069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7处国保和11处省保单位。这些珍贵遗产没有沉睡在保护名录中,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融入现代生活,成为文旅融合的重要助推器。
如今,在鄞州,文化与旅游不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深度的相融。历史与现代交织,传统与创新对话,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出绚丽光彩。
文化+民生 打造触手可及幸福生活
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是群众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对于半城半乡的鄞州而言,如何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是一道关键的民生考题。
让文化触手可及,既要建好阵地,更需实现“均衡”。2023年以来,一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十百千”工程在鄞州铺展:计划建成1000个以上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构建起“全域覆盖、就近可及”的服务网络。
但鄞州并未止步于数量。今年,鄞州又创新文化传承形式,推出“一平米博物馆",将地方文化精华浓缩于微空间中。这些散布于社区、商圈、校园和地铁站的微型文化节点,虽仅1平方米,却以“见微知著”的方式,让千年文脉可触可感。
就在8月,展示跨越7000年的宁波音乐历史的宁波音乐人文馆在鄞州开馆。这不仅是宁波音乐文化的新地标,也是市民与音乐人交流互动的重要场所。
从南宋石刻公园的宋韵游艺会,到下应街道“明州非遗产业街区”;从遍布全城的“堇书房”,到银行网点、沿街商铺中的嵌入式文化空间,如今的鄞州,700余个分布在公园绿地、社区园区、交通枢纽、商业楼宇的嵌入式文化空间,如同城市的文艺细胞,使文化气息弥漫在每个角落。
依托这些阵地,当地结合“天天演”“鄞州晚七点”等惠民品牌,为群众提供“抬脚即到”的文化服务。
不止于此。鄞州还积极推动各类文化主体协同共创,构建多元融合的文化生态。今年,鄞州还成立公共文化共同体联盟,整合商圈、院校、演艺、传播、场馆五大领域182家单位资源,通过错峰开放场馆、组织团队跨区交流,打造协同发展新生态;招募千名覆盖全年龄段的文艺志愿者,深入商圈、景区、村社开展快闪、教学等服务,如“毛细血管”般将文化输送到基层末梢。
从城区到乡村、从楼宇到商圈,目前鄞州全域213个村社已建成“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形成了一张覆盖城乡的文化服务网络,让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市民触手可及的日常体验。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产业如山,支撑发展。在鄞州,文化与经济的共舞,正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乐章;传统与现代的交汇,正奏响属于这个时代的强音。一场基于文化复兴的区域高质量发展新实践,正从这里走向更远的未来。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鄞州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