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之滨,潮声激荡。改革,深植于舟山定海血脉,是这座城市发展进程中强劲的脉搏。
如今,这座致力于产业升级转型的海上千年古城,又一次走出“舒适区”,于企业服务、审批效能、市场准入等领域深化变革,率先蹚出一条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的“新路径”——
2022年起,定海选派暖企专员深入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精准对接需求、传递服务温度,更通过“我为企业发展办一事”“一企一服务”等刀刃向内的机制创新,形成跨部门协同攻坚的网状服务格局,推动政府助企方式从最初被动响应、碎片化服务,升级为全链条、专业化的生态体系,为营商环境优化注入强劲动力。
3年来,暖企专员累计为企业破解各类发展难题1300余个,“我为企业发展办一事”已累计推出4批次35个服务事项,“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成为定海为企服务的代名词。
从经验导向迈向机制引领,这场“前端一线直达、后端网状协同”的立体化服务体系实践,正织就一张政府与市场同频共振的服务生态网,推动现代化新定海建设再上新台阶,也为新时期基层优化营商环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本。
从“能不能”到“该不该”
政府有为推动市场有效
打开卫星地图俯瞰定海,一座座标有“船舶”“新材料”“机械制造”“海洋生物”等字样的厂房,沿海岸线错落延展。
这并非浮于表面的视觉奇观,近年来,定海以清晰的产业逻辑推进转型,聚焦高附加值环节突破与全链协同,将企业布局锚定在船舶海工核心配套、石化新材料精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以及海洋电子硬件等关键赛道。
产业迭代,企业需求也螺旋上升。一边是船舶修造企业手握订单,却因高端技术人才稀缺导致“有单难交”;一边是新材料企业被环评审批等流程“绊住脚”,项目落地频频“卡壳”……
“企业引进来,关键要留得住。优化营商环境,本质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在基本政务服务便捷化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衍生服务。”定海区暖企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早在设立暖企专员之初,定海已开始转换角色,从恪守条文边界的“可不可以办”,逐渐转向聚焦发展效能的“应不应该办”。
2022年5月,定海选派首批退职科级干部担任暖企专员进驻企业。他们之中,既有深耕经济管理领域10余年、熟悉政策与市场的“老专家”,也有具备理工科背景、能精准对接企业技术需求的“技术达人”,还有擅长协调多方资源、破解跨部门沟通难题的“全能管家”。
起步并不容易。不少企业持怀疑态度,“他们是不是走走过场、做做样子?问题反映了,会不会石沉大海?”对此,该负责人毫不避讳,“要做到‘企业有求、政府必应’,光有热情不够,得有实打实的约束。”定海随即给专员们上了“紧箍咒”,实施“德、能、勤、绩、廉”年度综合评价,通过“个人总结+企业测评”定等次,结果直接进入档案,作为考核依据。
政府的决心被看在眼里,过去“揣着问题不说”的企业主动敞开心扉,小到车间用电负荷不足,大到产业链上下游对接,一个个“急难愁盼”,被实实在在地摆到了专员的桌前。
诉求涌入,早有准备的定海并未沿用传统“接单—转办”的被动流程,而是以问题为导向,系统梳理企业痛点,将纷繁复杂的问题“分阶诊疗”,并依托《舟山市定海区“暖企专员”工作制度》,明确构建起一套“问题收集、分办交办、挂号销号”全流程管理链条:
简单问题,专员现场解决,比如协调电力部门临时增容,立竿见影;复杂事项,统筹全区专家上门 “会诊”,像新材料企业的环评难题,多部门专家一起现场办公,打通流程堵点;碰到涉及政策突破的重大议题,直接上报暖企专班,从战略层面做价值判断,确保企业诉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从保障企业用电,到压缩审批周期,再到辅导税收优惠……在这儿,没有‘这事不归我管’,只有‘这事应该办’。”翻开暖企办负责人的工作台账,一列列已办结事项清晰可见。3年来,定海累计派驻专员34人次,实现新落地亿元重点项目全覆盖,解决各类问题超1300个,“暖企工程”创新工作还作为舟山市唯一案例,入选全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第三批最佳实践案例。
从一件事到一类事 找准撬动改革的小切口
“不仅仅是一个指标,更是给企业发展松了绑!”日前,在舟山华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100万吨玉米精深加工健康食品配料项目现场,看着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企业负责人很欣慰,“感谢定海暖企专员,一直为我们解决成长的烦恼。”
去年,总投资约25亿元的华康生物面临氨氮排污指标短缺的问题,这是企业投入生产的必要条件。当企业手足无措时,已经驻企服务两年多的暖企专员夏芬芳迅速行动。“我们代表定海区政府,我们的工作作风,反映的就是整个定海区的工作作风。”夏芬芳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她第一时间对接舟山市生态环境局定海分局,与相关部门一起埋头钻研政策条文,在字里行间寻找突破口。突然,一个大胆的念头闪现:“甬舟一体化步伐这么快,能不能跨市调剂排污权?”
然而,跨地市交易排污权在舟山尚无先例,两地的环保标准、审批流程、数据系统各不相同,要在政策与市场的夹缝中开辟出一条新路,难度可想而知。
舟山市生态环境局定海分局团队和夏芬芳没有退缩,他们主动跨前,穿梭于各部门耐心协调、细致沟通,终于推动华康生物与百威(宁波)啤酒有限公司成功签署污染物排污权指标转让合同,华康生物如愿获得了7.413吨氨氮排放许可。
让“一家企业的难题解法”成为“一类企业的发展指南”。以此为契机,积极探索环境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新路径,通过深入复盘、梳理共性、总结规律,舟山市生态环境局定海分局快速启动排污权制度改革,一方面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实时掌握企业排污权指标的使用、闲置及变更情况;另一方面在全市首创跨区域排污权“点对点”交易机制,主动对接经济总量大、指标储备充足的地区,精准摸排特定流域富余指标。
改革成效显现。今年以来,定海已成功促成两笔跨市交易,累计购得氨氮指标7.92吨、氮氧化物指标30.554吨,满足项目建设需求。
以系统的思维之变推动营商环境升级。放眼定海,一位位暖企专员正成为机制变革的“穿线人”。王家通、李松存联合海事、海关、港航等部门开展10余次协调,首创舟山九类危化品进口标准化流程;程翊指导企业规范统计、积极申报专精特新“小巨人”和绿色工厂,助力企业迈向现代化治理……其中,甬舟首单跨市排污权交易和危化品进口标准化流程两项创新,双双入选省级“企呼我应”案例,定海成为舟山市唯一实现“季度双连冠”的县区。
“连续入选,印证了定海‘企业诉求—多跨协同—定制方案—全域推广’闭环机制的生命力,推动营商环境建设迈入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新阶段。”定海区政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定海已累计办理企业诉求222件,三季度将继续提炼优秀实践,推动危化品通关、排污权交易等创新模式全域复用,让更多企业受益于高效务实的“定海解法”。
从单兵作战到协同攻坚 在全产业链上做文章
传统的涉企政务服务,大多着眼于单个企业,对产业链上强链补链延链服务的总体考虑相对缺乏,难以形成跨领域、全链条的服务合力。直面这一痛点,定海以破局之势在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进程中,构建起“前端一线直达、后端网状协同”的立体化服务体系——
既以暖企专员为政企沟通前哨,深入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精准对接需求、传递服务温度,更通过“我为企业发展办一事”“一企一服务”等刀刃向内的机制创新,打破部门壁垒、整合行政资源,形成跨部门协同攻坚的网状服务格局,推动服务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等深度融合,为营商环境优化注入强劲动力。
日前,定海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队主动走进舟山市汇诚物流有限公司,详细了解大件运输车辆及待运设备的具体参数,现场指导企业完成“大件运输”线上申报,耐心讲解流程要点,确保信息准确、审批高效。
随着定海重大项目持续推进,大件运输需求快速增长。面对新形势,当地交通运输部门借助“我为企业发展办一事”机制,创新推出“大件运输定制服务”。通过与重点企业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实施一对一服务,交通部门联动交警等单位协同“线上会诊”,在路线规划、交通管控、行车引导等方面实现联动保障和共同管控。据定海区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服务将核查时限从规定的两天压缩至当天完成,平均每件运输业务筹备时间缩短约30%。
“‘我为企业发展办一事’不仅是定海的助企服务品牌,更成为由点及面破解共性难题、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定海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增值式”服务助推中小微企业梯度培育,到“法治体检”护航民企健康发展,再到“多评合一”助力审批提速……一批批企业关切的实际问题,正在这项机制中得到了系统回应。
据统计,自2022年实施以来,“我为企业发展办一事”已累计推出4批次35个服务事项,目前迭代实施中的有20个,3年来共为企业解决600余个发展难题。
如今,这套以前端暖企专员精准触达、后端跨部门协同办事为特色的服务体系,正推动政府与市场形成同频共振的合力,并持续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今年1至5月,定海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6.4%,位居全省前列,制造业投资完成80.8亿元,同比增长53.1%,展现出优质营商环境所带来的显著成效。
“经过3年探索,我们通过一件事理顺一类事,通过一次创新激活一套机制,走出了一条攻坚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新路子,使企业从暖心变得更有信心。但优化营商环境需要坚持长期主义,才能让今天的想象空间,变为明天企业发展的无限可能。”定海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向未来,定海区将秉持长期主义,以更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改革为引擎,强化前瞻性制度供给,在政策、市场、法治三大环境上持续攻坚突破,致力于打造一个更具吸附力和竞争力的营商环境高地,书写与市场同行、与企业共成长的长期主义新篇章。
本版图片由定海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