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日报

让“黑土地”跑出更多创新黑马

日期:09-17
字号:
版面:00005版:观点       上一篇    下一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照“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的要求,创新浙江仍有重重关山待飞渡。打造最有活力的“黑土地”,还须做深做透“两篇大文章”,持续厚植创新的土壤。

让“黑土地”跑出更多创新黑马

  ■ 本报评论员 逯海涛

  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正在孕育一片“黑土地”。近日,省委书记王浩在杭州市萧山区调研时,再提“加快打造创新创业创造最具活力的‘黑土地’”。今年2月13日,在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座谈会上,王浩也曾强调“让浙江成为创新创业最具活力的‘黑土地’”。

  以土地为喻,说的正是创新环境和创新生态。浙江的青山秀水,如何化身肥沃丰厚的“黑土地”?“最具活力”怎么体现?“浙”片“黑土地”,又如何为创新创业创造提供养分和支撑?

  最近,有几条新闻引发不少关注,或许能从中找到答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研发的全球首款“骨02”骨胶水,断骨黏合只需3分钟;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世界百强创新集群排名,杭州位列全球第13位,创下历史新高。还有,通义千问Qwen3模型、DeepSeek-R1-0528推理模型、“三体计算星座”首发星座……据浙江省科技厅介绍,今年上半年,浙江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超过50项。

  所有这些创新成果,有的出自老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有的诞生于民企大厂,有的则来自去年还名不见经传的小型初创公司。无论土还是洋、院还是校、“大厂”还是“小而美”,只要种下一粒种子,就有机会长成一片森林。这样的场景,应该就是充满活力的“黑土地”的具象呈现吧。

  在笔者看来,浙江“黑土地”的活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机会平等”。大地之上,人人都可以立足、播种、收获。这也是人们在谈到众多现象级创新案例时,频频发出“为什么是浙江”探问的答案。突破性的创新,需要深厚的“有机质”:包括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基础研究的深厚积累、产学研的深度融合等。和这些相比,平等地占有资源、平等地面对机会、平等地享受服务,是极为重要的前置要件和必要内涵。

  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向来坚持平等对待、公平竞争、同等保护、共同发展,呵护各类创新主体发展。除了政策“春风”,还有“真金白银”的支持,各类产业基金集群,持续加大民营企业科技领域“输血”力度,催生出科创企业蓬勃生长的喜人态势。再看人才,“人才无论落在哪里,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平台都能使用,成果都能转化在企业”的有效模式,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浙江的各类创新主体都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此外,已经出台的民营经济促进法也明确支持民营经济组织参与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支持有能力的民营经济组织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民营经济组织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等,这对民营企业、初创高科技企业来说都是极大的激励。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照“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的要求,创新浙江仍有重重关山待飞渡。打造最有活力的“黑土地”,还须做深做透“两篇大文章”,持续厚植创新的土壤。比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精心营造包容的文化氛围,让科研人员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宽的成长通道、更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等。

  耕耘好“浙”片“黑土地”,将结出更多创新果实,跑出更多创新“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