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邻聚里”驿站,探路基层治理新模式
日期:09-16
■ 徐晓萍
走进嘉兴市海盐县西塘桥街道新港社区“邻聚里”养老驿站,很难想象,这个集养老、托育、健康、文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宽敞空间,是由原有公共资源整合改造而来的。1500平方米的场地内,活动丰富,老人和孩子各有天地,大家笑语盈盈,一股温暖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作为2025年嘉兴市民生实事项目,新港“邻聚里”养老驿站不仅硬件升级,更在服务理念上实现从“老有所养”到“老有康养”的转变。这一切,离不开党建引领下的多方协同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
驿站有效整合了社区原有的党群服务中心、广场等空间,联动医疗、文化、警务等多方资源,形成“党员志愿服务队+新阶层人士+社区基金”三位一体的服务网络。老年人助餐配送、健康管理、文体活动等日常服务一一落地,打破了条块分割,把资源用活、让服务下沉。
怎么知道老人真正需要什么?驿站创新采用“空间复合利用+服务精准供给”模式,设置多功能特色服务板块,依托“银发议事会”与“三听工作法”,系统收集并动态响应居民需求。从助餐配送、健康管理到反诈宣传、文体活动,服务内容持续优化,实现了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转变。这种以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机制,增强了基层治理的针对性和满意度,使基层服务更加贴近民心。新港社区建立“银发议事会”制度和“三听工作法”,通过座谈会、问卷、现场反馈等方式动态收集老人需求,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实现从“老有所养”到“老有康养”的转变,显著提升了服务的响应精度和居民参与度,构建起高效、温情、可持续的社区服务与治理新格局。
在社区党委的牵头引领下,驿站通过营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社区氛围,不仅提供日间照料、儿童托管等具体服务,还引入“乐尔乐”超市等社会资源进行“造血”,将租金收益用于驿站日常运营、文化活动等,实现从“上级输血”到“自我造血”。而居民又在参与中共建,在服务中共享,形成了良性互动的治理生态。这种扎根日常、多方参与的共建机制,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持久内生动力,也为“浙里康养”和安置社区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我们以‘邻聚里’养老驿站为突破口,通过资源整合、服务创新与社区共建三重机制,有效提升基层治理的协同性、精准度和可持续性。同时驿站更将成为促进居民交往、增强社区凝聚力的重要场所。”新港社区党委书记徐勤兵表示。下一步,新港社区将继续以驿站为枢纽,深化“一老一小”社区服务改革,打造“浙里康养”金名片,以服务赋能治理、以治理促进服务,为安置型社区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