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涵 吴蓓 罗梦圆
日前,在宁波市镇海区招宝山街道的港通汽车车身修理站,十几名技术工人正围在由镇海区应急管理局选派的“理论帮扶导师”身边,聚精会神地聆听特种设备操作相关理论讲解,时不时低头记着笔记。而就在几个月前,他们还在为通不过理论考试、无法持证上岗而犯难。
转机发生在今年5月的一场“10+10”面对面圆桌恳谈会上。在招宝山街道安商中心搭起的这个“政企对话桥”上,该企业负责人姜套成反映技术工人考证难的困境,镇海区应急管理局代表当场接下诉求,双方互加微信、制定计划。短短几个月,导师制辅导、推行“四步记忆法”培训方式、帮助企业建立“一人一档”和施行带薪“学习假”等四大帮扶措施扎实开展。“我们提什么需求,政府部门就精准对接、跟着落实,效率真高!”姜套成的感慨里满是认可。
这样的“精准问需、多元服务”,推动涉企矛盾纠纷从“事后化解”向“服务前置”转型,正是招宝山街道安商中心日常工作的缩影。2024年,招宝山街道成立镇海区首个镇街级安商中心,创新探索“政社商多元共治”模式——将执法力量、社区网格、商会组织、公益律师等力量攥成“一股绳”,通过“综合查一次、联合管一次、整合帮一次”的“三合安商”机制,助力破解企业服务“多头跑”、纠纷化解“效率低”的难题。
“安商不是光靠说,得有温度、有力度,更得有速度。首先得让企业的声音能传进来、被听见。”招宝山街道安商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为摸清企业的“心头事”,中心特意搭了“线上线下双线联动”的沟通网:线上,企业通过“镇企航”平台、“海塘红潮”微信小程序随时提问题,后台按时间节点派单、跟踪到底;线下,中心联合招宝山街道人大工委、招宝山商会、后海塘企业社区建立“1116”恳谈机制,即每周开碰头会、每月上门走访、每季办惠企活动、每半年议重点事,全面收集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建议,协调镇海区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确保企业说的话有人听、提的诉求有人应。
这样常态化的沟通,让不少企业的“烦心事”一一有了解法。比如有企业提出厂区地势低,遇上台风暴雨易积水,招宝山街道安商中心迅速协调街道城建办现场勘查,不出两月就完成排水改造。还有企业反映员工通勤难,从招宝山城区通往后海塘的公交线通仅有一条且站点少,影响人才招聘引进。经该街道安商中心牵头多部门协同,不到半年,全新定制的公交392路开通运行,切实打通了员工出行的“最后一公里”。
除了“叫得应”,招宝山街道安商中心也“办得快”。通过搭建“1+5+N”多部门联同平台,该街道安商中心以信息指挥中心为中枢,联动联勤警务、综合执法、市场监管、交通秩序、社区服务等5个常驻分中心及司法、环保等N个轮驻解纷部门,织就一张政、社、商深度融合的纠纷化解网。如去年8月,发生一起因中间商资金链断裂引发的物流纠纷,招宝山商会第一时间介入,街道安商中心迅速启动多元调解机制,联动律师团队厘清法律关系、稳定各方情绪,最终推动上游公司垫付运费、中间商继续履约,将一场纠纷悄然化解。
招宝山街道安商中心还主动“向前一步”,开展服务创新。针对企业招工广告违规张贴的问题,推出“参与清理‘牛皮癣’可折抵罚款”的“公益减罚”模式,既维护了市容,又以疏堵结合激发企业活力;联合多部门组织专场招聘会,开设张贴招工广告的固定点位,多措并举帮助企业缓解“招工难、用工难”;高素养执法辅助队伍更是进一步推动综合执法改革落地见效。
据统计,自运行以来,招宝山街道安商中心已走访企业超550家次,成功调解纠纷217件,兑现金额2000余万元,案件平均处理时长仅3.1天,调解成功率和履行率均达100%,真正实现“矛盾不出中心、问题不出街道”。
“现在,我们还借助人大代表建议收集点,把纠纷中常出现的涉企痛点、难点,一条条梳理成代表建议,通过镇海区人大转交相关职能部门,推动政策和服务优化,从源头避免类似问题反复出现。”招宝山街道安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深化“政社商多元共治”,强化源头治理,把企业共性需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政策和服务,让企业在招宝山安心经营、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