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日报

铭记抗战历史 汲取奋进力量

日期:09-15
字号:
版面:00007版:思想周刊·知行       上一篇    下一篇

  提要: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新征程上,我们既要牢记过去、致敬先烈,也要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选择,自觉拥护党的领导,继承红色基因,发扬抗战精神,从中获得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铭记抗战历史 汲取奋进力量

  ■ 段法雷 郭振伟

  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历史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不仅要铭记历史、缅怀英烈,更要深刻领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坚定对党的领导的自信,传承好党的优良传统,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断汲取接续奋斗的磅礴力量。

  始终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历史告诉我们,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胜利,同时也是先进政治主张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鲜明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等政治主张,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治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和民族内部的软弱涣散。回顾我们党的历史,遵义会议之前,因为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党中央,导致党的事业遭遇重大挫折。遵义会议之后,我们党形成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抗战14年既是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阶段,又是检验各种政治力量历史担当与政治智慧的试金石,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走向成熟、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时期。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共产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善于从政治上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提出并践行正确的政治主张。从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坚持贯彻全面抗战路线,从广泛建立抗日根据地到积极开辟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以其卓越的组织领导力和强大的政治号召力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正是由于我们党的政治方向坚定正确,吸引了一大批有志之士投奔延安,很多热血青年是“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成为全民抗战的中坚力量。

  历史启示我们,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从内心深处增进对党的领袖的信任爱戴,笃定风雨来袭时党是最可靠的主心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使命任务,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思想路线是关于意识与物质关系的基本哲学问题所形成的根本指导原则和认识路径,它决定了人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向和行为准则。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来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这一层面来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我们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胜利。

  从遵义会议到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再到党的七大,党史上一个个承前启后的重要节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一步步确立正确思想路线,以自身理论上的成熟壮大不断赢得抗战主动的不平凡历程。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之后,由于战争环境,没有来得及从思想上彻底清算“左”右倾错误。全民族抗战爆发不久,毛泽东同志撰写《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法的高度,着重揭露和批评了长期存在于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使用“实事求是”概念,并创新性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使党永葆生机活力的重大思想武器。延安整风运动,破除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出《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推动全党实现了空前的团结统一,为夺取抗战胜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纵观整个抗战时期,面对各种复杂和多变的局面,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实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靠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有的放矢”,推动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历史启示我们,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所遵循的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和思想基础。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更加自觉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来制定方针政策、推进改革发展,深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两个结合”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始终保持党的优良作风,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真理力量集中体现为党的正确理论,人格力量集中体现为党的优良作风。历史告诉我们,作风连着民心,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抗战胜利,并带领人民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广泛赢得了民心,最终用“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

  党的七大全面论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写入党章,强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与人民同甘共苦,形成了“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生动局面。为了克服因日本侵略军疯狂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造成的经济困难,同时减轻边区政府的征粮政策给农民造成的税赋负担,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大生产运动,把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首当时广为传唱的民谣,就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生死相依、军民团结如一人的生动体现。1940年5月31日至6月8日,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访问延安,毛泽东同志仅以白菜、咸饭外配一碗鸡汤相待;相比之下,国民党的陪都重庆官场腐败,“虚浮乏实,绝无一项稍感满意”,他看清了中国共产党艰苦抗战的高昂斗志,认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得天下者,共产党也”。在抗日烽火的洗礼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同人民在一起,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积极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历史启示我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我们党智慧和力量的源泉。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传承弘扬好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牢记“三个务必”、坚守人民立场,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巩固拓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断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始终运用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

  战略和策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改造世界、变革实践、推动历史发展的有力武器。战略是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策略是为战略实施提供科学方法、为战略服务。历史告诉我们,一部同仇敌忾、浴血山河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在运筹帷幄中作出战略判断和政治决断,并根据新情况新问题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的实践史。

  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正确运用战略和策略谱写的精彩篇章。抗战伊始,“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论调甚嚣尘上,毛泽东同志1938年5月撰写《论持久战》,系统又深刻地阐述了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科学预见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提出了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等一整套人民战争战术思想。在战略防御阶段,八路军、新四军义无反顾地挺进敌后,创建一系列抗日根据地,形成了敌后战场的战略态势;在战略相持和反攻阶段,敌后战场逐渐上升为抗日战争主战场,根据地军民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广泛开展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游击战的战术战法,消灭和牵制了大量敌人,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对坚持抗战和夺取抗战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纵观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对敌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最终成为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决定性力量。在聚力抗战上,基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超越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刚结束长征在陕北站稳脚跟的党中央,深刻洞察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鲜明提出党的基本策略任务是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汲取经验教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对国民党采取有团结有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方针。这种将战略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高度结合的统战工作艺术,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更坚持和维护了团结抗日的前进方向。

  历史启示我们,正确运用战略和策略,是中国共产党创造辉煌历史、战胜风险挑战的成功秘诀。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把这一成功秘诀传承好运用好发展好,科学把握战略与策略的辩证统一关系,胸怀“国之大者”,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战略思维,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敏锐洞悉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机遇和挑战,使我们制定的战略符合实际、引领未来、行之有效;同时高度关注战略实施时的环境条件变化,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以正确的战略和策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作者分别为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