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日报

强国必先强农

日期:09-15
字号:
版面:00006版:思想周刊·学习       上一篇    下一篇

  ■ 李晗强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之江新语》中有多篇论述“三农”问题的文章。20年来,浙江深刻认识到“农业是安天下稳人心的产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久久为功、接续发力,使“浙”里农民增收致富、农业点“绿”成金、农村宜居和美。当前,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新征程上,重温并深刻领会《之江新语》中关于“三农”的重要论述,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厚植为民情怀

  20余年来,浙江不断推动农业发展由“靠天吃饭”向“落地生金”蝶变,为我们认真溯源浙江农业绿色转型的“思想源头”和深入探寻持续点“绿”成金的方法论提供了鲜活实证。

  坚持走到群众中间去的群众观。《务必以人为本谋“三农”》一文指出,要“把我们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路线贯穿于‘三农’工作的各个方面”。农业问题复杂多变,光靠文件、会议难以真正解决。《办法就在群众中》一文指出,“要解决矛盾和问题,就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拜群众为师,深入调查研究”。要想了解农业政策是否符合农时、技术是否适配地情、补贴是否贴合民意,都必须“沉下去”,走进田间地头,倾听农民心声、拜农民为师。只有真正了解农情、体察农意,才能把握农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才能制定出兴农惠农的好政策。

  始终坚持为政贵在行的实践观。工作靠实,事业靠干。《务必求真务实抓“三农”》一文强调,“要务实,是因为‘三农’问题直接面对广大农民群众,涉及亿万农民的根本利益,我们所有的政策举措只有落到实处,广大农民群众才能真正得到实惠”。在端稳“饭碗”的同时,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健全农业服务体系,推动“土特产富”聚链成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家底”,切实推动农民增收致富跑出“加速度”。

  坚持长期主义的价值观。农业发展具有长期性,非一朝一夕可成。《“潜绩”与“显绩”》一文指出,“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工作是基础性的工作,‘三农’工作的内在特点和规律,决定了这方面工作更多的是做铺垫的长期性工作,不可能立竿见影、马上见效”。这要求我们保持定力、持续深耕,完善多元协同投入机制,以“千万工程”牵引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推动乡土资源实现向特色产业活化转化,做强“浙字号”“乡字号”优势品牌,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的浙江样板。

  坚持科技引领

  习近平同志在《“三化”带“三农”,城乡共繁荣》一文中指出,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以现代产业发展的理念经营农业,以先进的装备设施来武装农业,以农产品加工流通的龙头企业来带动农业”,为浙江推动农业发展由“传统粗放”向“现代高效”蜕变提供了战略指引。

  以体系集成破解痛点。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更好聚焦工作的难点堵点,以数智赋能为农业添翼,体系化出台一些帮农扶农、实用管用的好政策,方能更好聚力推进农业数字化、设施化、机械化、集约化发展,创新“数字化基地—数字农业工厂—未来农场”等路径,逐步构建起“数字+设施+机械”的智慧农业发展体系,让科技为现代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以技术创新优化场景。坚持以现代产业发展理念经营农业,普及现代科技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广泛应用,强化要素保障、数字赋能、人才支撑等条件,推动数字技术和智能装备系统集成与综合运用,不断创新丰富应用场景,聚力实施智慧农业“百千”工程,才能逐步实现种养环境高精度控制、技术装备高水平集成、优质产品高效化生产,促进智慧农业集聚式、组团式发展。

  以精准服务回应关切。“为民办实事成于务实”,要想让现代农业发展好,需坚持问题导向,以务实举措及时回应群众需求。创新推进“农业产业大脑+未来农场”等新发展模式,为农业产业链各类主体提供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精准服务。构建“浙农优品”“惠农直通车”等“浙农”系列数字服务应用,不断满足防灾减灾、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群众高频共性需求。

  注重绿色发展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一文深刻指出:“高效生态农业是对效益农业的进一步提升,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充分发挥我省比较优势,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浙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我们要锚定高效生态农业强省建设目标,全力推进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持续巩固提升农业绿色发展先行优势。

  逐绿而行。要牢固树立抓生态建设就是抓高质量发展的意识,强化政策支撑保障,抓住《浙江省“千万工程”条例》等法规文件出台的契机,持续完善壮大“1+N”农业绿色发展政策体系,让现代农业向新“逐绿”发展的成色更足。

  向绿而生。生态环境是高效生态农业的基础,坚持系统思维保护、开发、利用好生态环境是“三农”工作的应有之义。要注重强化“都市圈—产业带—山海协作”的带动作用,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织密“城乡共融”纽带,持续抓好污染防治、减碳扩绿等工作,进一步夯实发展环境基础,更好绘就“全域和美”画卷,让绿水青山始终与人类和谐相伴。

  因绿而兴。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聚焦生态价值转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发展以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为重点的资源化利用产业,更好推动“生态包袱”变“绿色财富”。倡导发展以绿色优质为导向的乡村特色产业,推进“土特产富”全链发展,激活“联农带农”动能,打响“浙农优产 百县千品”品牌,使绿水青山源源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

  (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