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日报

浦山断章

日期:09-12
字号:
版面:00008版:文韵周刊·钱塘江       上一篇    下一篇

  ■ 陈明明

  金衢盆地有山不意外,有畲族村也不意外。意外的是,浦山不是一座山,这个畲族村也不在山里,而是处于龙游县城郊的詹家镇。

  作为文化特派员,我派驻浦山后知道,畲族自称山哈,意思是住在山上的人。他们祖先把居住的山坡称为“山”,或许是在传承镌刻于血脉里的民族基因吧。

  初到浦山是7月,最热的时候。

  我走进浦山村村委会,就看到墙上的一张老照片。

  照片呈长条形,上面的人密密麻麻,有六排。照片上有一行字“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与全国少数民族代表团成员合影”,落款是“1957年5月8日,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时任浦山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雷新福站在第三排,穿着解放装,面带笑容。

  雷新福能走进中南海实属不易。

  浦山是个移民村。由于地势原因,当地缺水严重。新中国成立后,雷新福带领村民奋战在治山治水第一线。

  村里畲族人比汉族人多,雷新福是畲族人,按照常理,在灌溉上,一般人首先会照顾本族人,但他却把机埠建在汉族人那边,让汉族人先灌溉。如此气度,打下了很好的民族团结基础。他在北京留下的这张照片,也当之无愧成为“镇村之宝”。

  浦山有个自然村叫泉井垄,“含畲量”最高,95%以上都是畲族村民。畲族以凤凰为图腾,泉井垄就有了美丽的别称“凤凰部落”。

  这里的每幢房子都有不同的颜色,红、黄、蓝……在绿树掩映中,色彩浓烈且特别明亮,像是一个童话世界。一个小村庄,为什么会有如此大胆的设计?

  当时其实有两套方案,一套是“童话风”,一套是“茅屋风”。两套方案各有特色,“童话风”亮眼,“茅屋风”更接近畲族的传统民居。

  怎么选?村里把决定权交给了村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投票,少数服从多数。结果,“童话风”方案胜出。

  一时之间,“凤凰部落”成了网红,游客一拨接一拨。这个过程比结果更让人津津乐道。

  大寒节气,我去浦山村。

  还没有到文化礼堂,就听到了一阵紧似一阵的开场音乐,村民都往这里赶。

  市文化馆组织了“文艺进万家”活动,其中一台婺剧节目送到浦山村。

  婺剧是浙江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源于金华,因金华古称“婺州”而得名。龙游曾隶属于金华,有深厚的婺剧土壤。

  距浦山村不远的后田铺村是婺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创始于此的“周春聚班”被誉为“浙西第一班”,周越先、周越桂、周越芗“婺剧三姐妹”也出生于此。

  我采访了几个来看戏的村民,都是老戏迷,他们就像年轻人追星一样,哪里有婺剧演出,就会追随而去,甚至跟着戏班,一场一场地看。

  我和村民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说到高兴的时候,他们会毫无顾忌地哈哈大笑。这样的松弛感让我迷恋,每次到浦山村,我都会在文化礼堂坐坐。也是在这里,我融入了浦山……

  不久,当我听到“浦山村文化礼堂被省委宣传部评为金牌五星级文化礼堂”的时候,马上想到一个词:实至名归。

  “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唱歌跳舞肯定少不了。浦山人不满足于此,邀请了专家开“神仙会”。果然,一阵天马行空的想象后,决定“在猪场里走秀”。

  以前,浦山是个养猪村,臭气熏天、污水横流。村庄整治开始后,养猪场关停的关停,转型的转型,浦山这才恢复了一个村庄应该有的模样。由此,浦山村成了“千万工程”的典型,两次高规格的“千万工程”现场会来此考察。

  其中一个养猪场拆除后,改造成浦山文化小剧场,命名为七彩中心。

  七彩中心呈长方形,中间刚好可以搭T台,似乎就是为走秀准备的。

  “三月三”天公作美。村民化了妆,穿上演出服,一下子就有模有样了。走上T台,在灯光、音乐的映衬下,每个人都闪闪发光。

  之前,村里想要排个情景剧,向我求助,我一直找不到突破口,这个时候,突然想到,“猪场变秀场”不就是浦山土地上生长出来的题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