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日报

火了五百年的神魔小说

日期:09-12
字号:
版面:00007版:文韵周刊·文艺评论       上一篇    下一篇

  ■ 樊庆彦

  你是否曾在《黑神话:悟空》中,被那只眼神桀骜的猴子所震撼,是否在《浪浪山的小妖怪》里那只拼命打工却又想躺平的小猪妖身上看到了自己?这些让我们津津乐道的当代文化产品,背后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故事源——已经流传五百年的《西游记》。包括今年大火的《哪吒》,其主人公也与这部书有割舍不断的联系。

  从明代书坊刻印的通俗读物,到如今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的世界级IP……《西游记》不但没有随时间老去,反而不断“逆生长”,渗入游戏、电影、动漫乃至我们的日常话题中。它写的是神魔,讲的却是人间;它表面是冒险,内核却关乎成长。

  它究竟凭什么穿越时空,成为每个时代都不肯放手的“超级故事”?

  跨越千年的众创史

  《西游记》并非某位作家一夜之间写就的作品,而是一部凝聚了上千年集体智慧的“众创成果”。

  它的源头,是唐代高僧玄奘真实的西行取经事迹。由玄奘口述、其弟子辩机辑录的《大唐西域记》,记录下一路的地理、风俗和宗教见闻。而其另两位弟子慧立、彦悰所写的《慈恩三藏法师传》,则开始融入一些神秘元素——比如菩萨托梦、神明庇佑等情节。历史,从这里悄然滑向传说。

  到了宋元时期,民间说书人和戏曲编剧纷纷加入“二创”行列。《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杂剧》《西游记平话》等,不但确立了师徒四人的取经队伍,也奠定了“闹天宫—被压山—取经—成佛”的主线故事。最终明代的吴承恩巧妙融汇了佛教的因果、道教的修炼、儒家的伦理乃至市井的调侃,创作了《西游记》这部神奇浪漫的小说。而且他以鲜活的口语写对话、用天马行空的想象造名场面、借隐喻包裹哲理,使这本书不仅好读,而且耐读。

  1592年,南京世德堂书坊进行了一次堪称明代“爆款营销”的运作:推出《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版本完整、带精美插画、大字刻印方便阅读,价格也亲民。可以说,如果没有世德堂,或许就没有后来家喻户晓的西游故事。

  此后,《西游记》逐渐走进文人阶层视野。明代后期,它同《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一起被纳入“四大奇书”,从“通俗娱乐”一跃成为“文学经典”。

  时间快进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系统整理传统文化,人民文学出版社将《西游记》与《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并称“四大名著”,并推出权威校订本,进入教材、考试,成为全民阅读对象。《西游记》最终完成了经典化进程——它不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化身为中国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西游记》首要的魅力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奇诡宏大的神魔世界。《西游记》的情节本身就极具娱乐性,加之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奇幻的法术,使得故事充满趣味性,让读者得以暂时抽离现实,沉醉于一场场精彩纷呈的叙事快感中。

  对于知识分子而言,《西游记》又是一个充满隐喻和象征的文本。孙悟空从叛逆到皈依的历程,可以被解读为个人成长的寓言;取经路上的八十一难,象征着人生修行中的种种障碍;甚至师徒四人的性格特点——唐僧的坚定、悟空的勇猛、八戒的贪懒、沙僧的踏实,都可以对应到人性的不同侧面。

  正是这种充沛的解读空间和意义再造的无限可能性,使得《西游记》成为了一个取之不竭的文化宝库,每个时代都可以往里注入新的内涵。

  悟空的当代七十二变

  《西游记》持续的“破圈”体现在各种媒介技术和创作形式赋予其崭新的面貌与接触点。

  视觉化改编一直是激发想象力的关键引擎。从20世纪畅销百万、塑造一代人童年印象的精美连环画册,到戏曲舞台上,演员通过“旋子”“吊毛”等高难动作精彩演绎孙悟空的矫健身姿,再到开创民族动画美学先河的经典《大闹天宫》,直至近年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热血与温情引爆口碑,《西游·降魔篇》以颠覆的视效和幽默刷新认知。这些连绵不断的视觉再造,不断将古老的叙事拉进新的时代视野。

  来自大众的创造性解读,则直接赋予了它鲜活的当下气息。如网络文学《悟空传》,赋予孙悟空对权威和宿命的直接质问——“我凭什么要取经?谁有资格给我戴箍?”其叛逆之声响彻年轻一代。

  这份生命力早已超越地域,拥抱世界。它在江户时期的日本就已有译介,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也曾描绘悟空风采,而《龙珠》的成功更是全球现象级的动漫。在英语世界,亚瑟·韦利译本《猴》以其对孙悟空自由反抗精神的提炼风靡一时;余国藩全译本则严谨呈现了原著的哲学深度与诗性之美。东西方截然不同的接受路径,恰恰证明了《西游记》中关于反抗、追寻与成长的命题,激荡着人类共通的情感。

  更深层的影响是,《西游记》走进我们生活之中,构成了一个无所不在的“取经宇宙”。艺术领域内的演绎则更为多元:现代舞《悟空》以身体语言诠释挣扎与力量,交响乐《大闹天宫》用音符谱写神话交响,当代绘画则以此进行深刻的哲学思辨。这种跨越门类的持续重构,正是《西游记》保持活力和现代性回响的有力证明。

  五百年流行史有何启示

  《西游记》长达五百年的流行史,堪称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典范之作。其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今天我们如何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西游记》展现了文化内容本身的重要性。一个好的故事内核是经久不衰的基础。《西游记》不仅有精彩情节和鲜明人物,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着的价值观念和人性思考。这些核心要素跨越时空,能够与每个时代的读者产生共鸣。

  其次,《西游记》的成功离不开持续的创新发展。从明代的文本定型,到清代的评点阐释,再到现代的影视改编和游戏开发,《西游记》从未固步自封。每个时代都用当时最新的技术和最流行的语言重新讲述这个故事,使其始终保持新鲜感。

  再者,《西游记》的传播充分利用了当时的媒介和技术条件。明代依靠印刷术的普及,20世纪依靠电影电视技术,21世纪则依靠互联网和数字技术。这种对新媒介的敏感度和适应性,是《西游记》能够不断“破圈”的重要原因。

  最后,《西游记》的成功还得益于多元主体的参与。不仅仅是文学专家和学者,还包括出版商、艺术家、电影人、游戏开发者乃至普通网民,大家都参与到这个故事的再创作和传播中。这种开放的创作生态,为《西游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展望未来,随着VR、AR、元宇宙等新技术的发展,《西游记》很可能还会以我们想象不到的形式继续演变。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那个关于成长、自由和追求的核心理念会永远存在,继续启发一代又一代人。

  (作者系山东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