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日报

流动舞台车进村 文艺轻骑兵奏响乡村夜曲

日期:09-11
字号:
版面:00006版:观点       上一篇    下一篇

  ■ 金晨 金诗音

  9月的傍晚,台州临海市小芝镇老粮仓外,一辆通体彩绘的流动舞台车稳稳停靠,车厢侧板缓缓展开,一身妆造雅致的文艺轻骑兵走下车,迅速动手组装可折叠灯光、音响和幕布。不到1小时,这片平日的晒谷场,摇身变为灯光璀璨的乡村剧场。

  台下,村民扶老携幼,自带板凳围坐成圈,摇着蒲扇观看演出。“以前夏夜除了看电视就是打牌,现在家门口能看越剧、听快板,连隔壁村的老姐妹都约着一起来!”看着台上诙谐幽默的情景快板《反诈你我他》,村民何大姐笑得合不拢嘴。

  今年正值浙江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20年,临海市着眼破解基层优质文化供给不均衡不充分难题,积极创新文艺轻骑兵工作体系,以“三库”筑基,用“五演”惠民,走出一条文艺队伍赋能乡村振兴特色路径。小芝镇则力争拔得头筹,率先推进“村村好戏全覆盖”的目标,确保文化惠民覆盖每一村、不落下一人。

  这样的热闹场景,正以每周2至3场的频率,随着流动舞台车走入全镇21个行政村,这也是小芝镇创新推出的“1+N”流动舞台模式——“1”即一辆承载全套演出设备的流动舞台车,“N”则意味着针对不同场地和人群定制的多样化节目与延伸服务。流动舞台车开到哪儿,人群便聚到哪儿,无论是晒谷场、文化礼堂,还是村口广场,都能迅速变身演出阵地。

  当文艺轻骑兵的脚步踏过青石板路,乡村之夜不再静悄悄。演出间隙,村民们涌向临时集市,手作麻糍摊前排起长队,非遗草编摊主忙着教孩子编蚱蜢,许多人看完戏还顺道吃个夜宵,周边小吃店延长了营业时间。“以前八点就打烊,现在跟着演出推迟到十点,月收入多了三成!”小卖部老板李叔笑着算起“增收账”。

  小芝镇深入挖掘本土文艺资源,建立“骑兵库、导师库、节目库”三库联动机制,让镇域文艺轻骑兵迸发出强劲活力。巡演筹备期间,村干部走访200余户家庭收集“节目需求菜单”。“我们就像文化外卖员,村民点什么,我们就送什么。”小芝镇文艺轻骑兵队员张礼长笑着说,他们整合了各类节目资源,形成涵盖传统文脉、时代新风、轻量演出的“节目库”,既保留越剧、小品等老味道,又加入排舞、说唱等新元素,让流动舞台既有乡土味又有时代感。

  “我们镇虽然不大,但文化底蕴深厚。”小芝镇宣传委员汪军介绍,通过全面排摸,该镇梳理出毛家班花轿队、上宅马灯队、小芝莲花队等多支本土文艺队伍,从中筛选86名骨干组建“骑兵库”,并区分“精骑兵”“青骑兵”“乡骑兵”三类队伍。台州府城婚俗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毛武顺便是“精骑兵”代表。“以前担心技艺失传,现在有了流动舞台,年轻人看得多了,主动来学的也多了。”他复兴了已有150多年历史的毛家班花轿,还带领村民组建中式婚俗团队,业务拓展至江苏、福建等地,“抬”出非遗爆款新玩法。

  文艺轻骑兵既是文化传播者,也是学习者、创造者,通过一波波作品迭代,形成持续的文化声量。小芝镇对接临海市“潮涌导师团”“薪火导师团”,邀请专业老师下沉开展声乐、舞蹈等技能培训,针对上宅马灯、小芝莲花等非遗项目开展专项指导。“老师不仅教技巧,更教我们如何将现代舞与传统元素融合,现在我们的节目更受年轻人欢迎了。”参加培训后的青年舞蹈演员张兰君收获颇丰。

  未来,小芝镇将持续深化“流动剧场+夜市经济+社群共建”模式,让文艺轻骑兵成为播撒文明的种子、凝聚人心的纽带、带动夜经济的平台,打造“永不落幕的乡村剧院”,推动文化传播从“单向输送”升级为“全民共创”,实现破圈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