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下旬起,嘉兴持续高温让当地水稻种植户忧心忡忡。在位于秀洲区的嘉兴市勤丰种业有限公司,7000余亩单季稻主力品种正处孕穗关键期,公司负责人沈华中满脸焦虑。
“抽穗前10至15天的幼穗分化中后期,若连续5天以上最高温超35℃,会缩短幼穗分化时间,导致颖花退化、瘪粒增多,直接影响水稻产量。”农技专家郝永祥道出了原因。
为应对高温,农技人员给出“日灌夜排”的降温方案。水源充足、灌溉便利的田块,可清晨灌入低温水,傍晚排出表层热水,保持5~10厘米深水层。这种“跑马水”灌溉模式,能借助水体大热容量,持续降低水稻根系环境温度。
“除了保水,还需通过施用叶面肥来增强禾苗的免疫力。”沈华中指出,一旦禾苗“中暑”,需及时施“营养针”,其中氨基酸肥效果显著,还可依苗情补钾肥、硅肥和硼肥,助力根系修复再生、提升活力。虽氨基酸水溶肥等农肥价格不低,但相较丰产增收效益,这笔投入十分值得。
高温高湿易引发病虫害,沈华中在种植各环节做好防控。浸种时增氧,插秧时喷促根肥并杀菌群,禾苗生长阶段杀虫时加叶面肥。“像养小孩一样,从小养好体格,抗高温能力自然强。”他凭借多年经验筑牢防护网。
面对高温天“跑马水”灌溉需日出前上水、中午12点前达最深水位、下午6点左右放水的严苛时间要求,以及大面积作业压力,现代化农机设备成了“及时雨”。沈华中直言,施叶面肥和打药靠无人机,效率大幅提升,两台无人机一天能作业1200多亩,农场5个区块几天就能完成。
在防治稻曲病时,无人机的优势就显而易见,最好的用药时间,需在水稻破口前7~10天剑叶叶枕与倒二叶叶枕齐平时做好预防工作,无人机能均匀喷雾穗苞,提高防治效果。
如今,勤丰种业设备大棚里,收割机、拖拉机、无人机、烘干机组一应俱全。种稻20多年的沈华中,深切感受到现代农业技术的便利,也渴望未来实现“无人种田”。他坚信,随着“机械化+智能化”赋能现代农业,AI技术融入农机研发,这一目标并不遥远。 (郑小梅 李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