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丹颖
采访叶志镇院士时,一种感受始终萦绕于心: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创新者。
LED,作为引领21世纪照明革命的关键技术,背后有一段广为人知的创新故事。
上世纪90年代,三位日本科学家因发明“蓝光二极管”荣获诺贝尔奖——正是这一突破,补全了LED白光缺的最后一“光”,让人类得以用上高效、节能的自然光照明。
而实现这一创举的核心材料,是氮化镓。就在这片以氮化镓为主角的辉煌中,叶志镇却将目光投向了另一种材料:氧化锌。他敏锐地洞察到氧化锌所具备的优异性能,坚信它有望为光电产业开辟新的未来。
于是,他以三十年的执着,在这个方向上默默开拓、不断深耕,最终因氧化锌成为一流的半导体光电薄膜材料领域专家。
如今,当视线转向另一颠覆性技术,量子点——一种纳米级半导体发光材料,本质上是一种特殊制造的纳米颗粒。其特殊之处在于可以通过控制它们的尺寸和形状来改变其光学和电子特性。
通俗的说法就是:量子点可发出的光的颜色可以通过改变它们的尺寸来调节。三位美国科学家因此荣获2023年诺贝尔奖。这些小的纳米组分现在可以用于电视显示和LED照明,还可以用于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组织等,在显示屏幕、医疗设备、太阳能电池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同样不走寻常路,叶志镇团队关注的并非主流的硒化镉、磷化铟,而是成本更低、工艺更简单、发光纯度更高的钙钛矿。看着也普通,一罐粉末在紫光照射下通体发光——这低调的外表背后,却是领先全球的颠覆性材料,蕴藏着难以估量的商业潜力。
在整个访谈中,叶志镇却极少谈及自己的科研贡献,更多地在推荐后辈、介绍团队,更乐于分享平日所读之书、所思所想。那是一种如静水深流般的从容——面对外界的嘈杂与质疑,只是埋头、突破、前行,这或许正是创新者身上最能打动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