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全文向社会公开发布,再次强调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持续为基层减负和赋能。
■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马亮
基层是党执政兴国的根基所在、力量所系。关心关爱基层干部,不仅要明确“过河”的目标任务,更要着力搭好“桥”、备好“船”,有效为基层松绑减负,真正把时间和精力还给基层,让干部心无旁骛抓执行、抓落实。
为基层减负,破除形式主义,关键在于关爱基层,为基层减压、赋能和倾斜。要使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有动力、魄力和能力去切实解决基层治理的突出问题,让群众和企业有更强的获得感。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就一直坚持和倡导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广大基层干部,提出“执政重在基层、工作倾斜基层、关爱传给基层”。在“之江新语”《工作倾斜基层》一文中,强调要“尽可能地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向基层作适当倾斜,为基层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
首先,在关爱基层方面,需要切实转变上级部门向基层“伸手要”的惯性思维,树立自上而下赋能基层的新理念。扭转自上而下的任务摊派、责任转嫁与压力加码,更多注重自上而下的赋能、服务与支撑。近些年来,不少地区梳理明确基层事权事责清单,引导基层“吹哨报到”,就是强化基层在治理中的中心位置,并推动上级部门为基层服务。
其次,在关爱基层方面,至关重要的是信任基层,而不是怀疑乃至否定基层。上级部门和基层是治理共同体,而不是各打各的算盘。在推动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的同时,上级部门和领导干部更应该以上率下,担当作为,为基层治理撑腰鼓劲。比如,有些地区重视公众诉求与网络舆情,但是对基层组织与干部的反馈却不够重视。长此以往,会严重挫伤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影响基层治理的精气神。
最后,在关爱基层方面不能只说不做,甚至“雷声大雨点小”。要自上而下,真金白银地倾斜政策、投入资源和切实赋能。要更多向基层倾斜资源与权限,使基层成为人才汇聚的高地。比如,基层自上而下地填报各类数据,但是却要自己摸清底数。加大自上而下的数据回流、数据反哺、算法共享,才能为基层智治提供数字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