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组轩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浪潮中,嘉兴平湖市以创新为笔,绘就了一幅校企协同发展的生动画卷。这里,高校的实验室与企业的生产线紧密相连,教授与企业家并肩作战,一场关于知识转化与产业升级的双向奔赴正在上演。通过“科技副总”与“产业教授”的双聘机制,平湖市打破传统产学研合作的壁垒,让科研成果走出象牙塔,让企业需求直通学术前沿,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双向赋能
“科技副总”扎根企业解难题
平湖市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双轮驱动,创新推出“科技副总”柔性引才机制。由平湖市委人才办会同科技局建立企业技术需求动态数据库,联合高校院所开展“揭榜挂帅”,精准匹配科研人才与企业难题。政府提供政策包支持,包括薪酬补贴、项目配套资金及住房保障等激励措施,同时简化人才流动手续,允许“双聘专家”保留原单位编制与职称晋升通道。这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灵活机制,既激活了高校科研资源的产业价值,又帮助企业突破技术瓶颈,形成“企业出题、政府搭台、人才破题”的良性循环。
2025年8月,浙江农林大学博士胡校粒以“科技副总”身份走进嘉兴佳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温室大棚。他蹲在草莓植株前,仔细观察叶片上的病斑,手机里存满了不同菌肥配方的实验数据。“这里的草莓病毒病种类多达7种,传统化学防治效果有限。”胡博士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企业提出的23项技术需求。而此刻,距离他受聘为佳莓公司“科技副总”仅4个月。通过政府搭台、双向选择,像胡校粒这样的科研人员带着课题走进企业,既担任高级研发工程师,又保持高校教职身份。浙江农林大学与佳莓公司的合作始于2024年一场园艺产业论坛,当企业负责人尹淑萍邀请胡博士考察基地时,双方很快锁定草莓病虫害生物防治这一共性难题。“我们提供示范基地建设和人才招引培养,企业提供生产基地资源以及科研经费。”胡博士介绍,团队将草莓样品带回杭州实验室分析后,创新采用“三步走”策略:先深入生产一线诊断问题,再带着解决方案返回实验室验证,最后带着成熟技术回到车间推广。
这种“走读式”科研模式成效显著:校企共建的示范基地已形成菌肥生产、施用、监测的全套技术体系,使草莓病毒病发生率下降超50%,产量提升12%,商品附加值提高15%。更可贵的是,胡博士每月至少两次带队下企业,假期则集中攻坚项目,既保障了教学任务,又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我的人事关系仍在学校,但实验室的菌种培养箱和企业的大棚同样是我的战场。”胡博士的这句话,道出了平湖“科技副总”们的共同心声。
平湖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市已建立“需求清单—人才匹配—项目落地—绩效评估”全流程机制。像胡校粒这样的“科技副总”,既能获得高校基本工资和项目激励,又能领取企业提供的研发津贴。更重要的是,其职称评定仍按学校规则进行,彻底打消了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目前平湖市已有22名高校专家以类似方式服务企业,累计解决技术难题30余项,带动企业研发投入增长,今年上半年,平湖市研发占营业收入比重达2.86%。
产教融合
“产业教授”站上讲台传真知
“产业教授”模式打通了人才培养从课堂到车间的关键链路,通过优先遴选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的技术骨干担任导师,要求其兼具“研发实战经验”与“教学转化能力”,构建了“企业导师+高校课堂+产业实践”三维融合体系。这种“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模式,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链接,让课堂直连车间。
当胡校粒在田间地头破解种植难题时,来自坤营造(嘉兴)股份有限公司的褚天云正站在嘉兴南湖学院的讲台上,为学生们讲授“创新创业基础”课程。这位手握21项发明专利的高级工程师,将地铁隧道安全监测的最新案例融入课堂。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技术骨干,褚天云的履历堪称亮眼:90后高级工程师,21项发明专利持有者,主持的项目三次获得国际领先认证。2024年,他受聘为南湖学院产业教授,开启了“实验室—教室”的双向穿梭。“每次上课前,我都会把企业正在攻关的桥隧监测项目数据整理成教学案例。”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能学习理论知识,还能通过虚拟仿真系统实践操作。
平湖市的“产业教授”模式,正是要搭建这样一座连接产业前沿与教育一线的桥梁。坤营造公司近年来攻克了建筑业数字化改造的多项难题。褚天云将企业研发中的真实场景转化为教学素材:如何用AI算法预测结构变形?怎样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优化施工方案?这些来自生产一线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们的创新热情。2024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小王说:“褚教授讲的案例比课本生动得多,我们小组正在尝试用他的方法优化校园建筑的节能设计。”
为确保“产业教授”履职质量,平湖市建立了相关机制:每学期至少承担一门专业课程,每年指导5名学生毕业设计,定期组织企业实训。同时,企业为褚天云保留了充足的研发时间,确保不影响本职工作。这种灵活的安排,让褚天云既能带领团队冲击新的科研项目,又能培养出贴近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在平湖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科技副总”与“产业教授”正书写着新时代的科技下乡故事。当高校的智慧之光点亮企业的创新之路,当产业的真实需求反哺学术研究,这种双向奔赴的生动实践,正在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