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陆斯超
通讯员 徐洪璐 吴金莲
当前,浙江以晴热天气为主,火灾等事故风险较高,做好防火工作十分重要。日前,记者从全省人员密集场所动火作业和建筑保温材料安全隐患专项整治工作(简称“两个整治”专项行动)政策解读会上获悉,专项整治开展以来,全省未发生因违规动火作业和保温材料起火引发的伤亡事故,取得阶段成效。
根据国务院安委会统一部署,我省自3月起开展专项整治工作,为期2年,由省消防救援总队召集经信、建设、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22个部门共同参与。
专项行动开展的重点是什么?哪些事项与企业、群众直接相关?高温天气如何做好消防安全?记者请省消防救援总队专家进行解答。
记者:专项整治的目的和重点是什么?
答:因为违规动火作业隐蔽性强、违法成本低,致使一些企业和个人存在侥幸心理,屡禁不止。一旦火灾发生在人员密集场所内,安全风险将成倍增大,极易造成群死群伤事故。
针对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省消防救援总队与有关省级部门,全力解决该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
这里的人员密集场所是指饭店、商场、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加工车间等人员集中场所。动火作业是指电焊、气焊及使用电钻等可能产生火焰、火花和炽热表面的临时施工作业。建筑保温材料是指用于墙体、屋面或管道绝热保温的功能材料。
专项整治重点包括两方面:一是在人员密集场所动火作业方面,重点针对宾馆等人员聚集的室内场所,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完善单位内部审批制度,规范作业现场管理,严格作业人员持证上岗,以及排查使用、营业期间动火作业的问题隐患;二是在建筑保温材料整治方面,重点针对房屋市政工程建筑墙体和冷库、室内冰雪场馆所使用的保温材料,解决生产流通环节产品质量、质量评价失准失真、施工环节违规违章、既有建筑外墙保温材料安全问题、冷库和室内冰雪场馆安全监管等方面问题。
记者:这次专项整治,发现了哪些方面的问题?
答:在人员密集场所整治方面,我们进一步强化了源头管理,将全省139家特种作业人员考试机构、19.6万名特种作业人员、25.9万台联网焊机纳入数字化管理。同时,推广“民匠有约”平台,企业、焊工可发布需求,双向选择、电子签约,搭建了供需对接桥梁,有效释放市场需求。多部门连续4个月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做到“违法必究、无事不扰、首违不罚”。整治以来,已查人员密集场所动火作业5.3万处,督改隐患1.7万处,行政处罚607起,刑事立案10起。
在建筑保温材料整治方面,我们进一步强化了产品质量管控,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整治开展以来共查获不合格产品5批次,督改不合格施工项目26处;排摸冷库1.77万个,整改隐患2234处;在1.5万栋高层建筑主要出入口设置风险提示牌。
记者:目前正处高温天气,广大企业和单位需注意什么?
答:近期受持续高温天气影响,有四方面消防安全风险加剧需关注。
一是季节性火灾防控压力增大,高温季节,居民用电量增多,导致火灾不可控因素增加,企业和单位需注意安全用电,做到人走断电。二是工业企业火灾风险加大,近期仍属各类工业企业生产旺季,大量生产活动导致厂房内人员聚集,生产原材料和半成品、成品等可燃易燃物增多,企业务必做好隔热降温与通风措施,防止可燃易燃物堆积,增强员工消防安全意识。三是居民用车火灾风险有所提升,受季节天气影响,新能源汽车、电动自行车自燃风险增大,易因电池长期运行、故障等引发火灾,用户应规范充停行为,禁止在疏散楼梯间停放和充电电动自行车。四是大型场馆火灾风险加剧,随着各类演唱会、展会等大型群众性活动密集举办,相关场馆内人员聚集、照明音响等电器设备集中,容易引发火灾事故,馆内需禁止使用明火,禁止观众携带易燃易爆品入场。
记者:针对高温天消防安全风险加剧问题,消防救援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一方面,我们加大了对高风险场所的管控力度,对大型商场市场、文博单位、老旧小区、工业园区等重点领域增加“双随机”检查频次,开展服务指导,主动帮助规范解决动火作业、电气线路隐患、消防设施故障瘫痪、疏散通道堵塞等问题。对于沿街商铺、小型生产企业、小旅馆等小单位、小场所,我们发动基层力量持续开展排查,对存在隐患的场所明确整改期限和责任人,定期复查验收,确保整改到位。
另一方面,我们采取“线上+线下”方式,利用多途径向企业、场所发布高温天气、动火作业等方面的安全防范知识。发挥基层应消站、专职消防队作用,敲门入户宣传电气安全、应急逃生等安全常识,积极组织应急演练,推动“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人人能自救、个个会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