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日报

点燃文化引擎 研学旅游“全域开花”

日期:09-08
字号:
版面:00011版:专刊       上一篇    下一篇

  ■ 杨斌英 王晨曦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谋划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一年。在浙北,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一场关于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善琏,这座浸润着千年湖笔文化的小镇,文化的脉络贯穿于这里的每一寸土地。立足自身深厚的文化特色与优势,善琏镇积极响应南浔区委“1391”工作部署,围绕青年入乡、历史经典产业、研学三大核心板块,促进经济全面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探寻共富新路径。

  梦想铺纸、实干落笔。看如今的善琏,如何把共同富裕一步步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幸福图景。

  近日,在全国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单位评选中,南浔区善琏湖笔小镇研学基地成功斩获全国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B+评级,成为本轮评级全省三个最高等级基地之一。该荣誉不仅是对小镇研学工作的权威认可,更标志着其“文化+研学+旅游”融合模式在激活乡村振兴、推动文化传承方面迈出关键步伐。

  千万毫中拣一毛,毛颖之技冠绝天下。善琏镇坐拥“湖笔制作技艺”“含山轧蚕花”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该镇借助“研学热”的东风,巧妙地将底蕴深厚的湖笔产业与研学旅行深度融合探索“景研一体化”发展新模式,开辟了研学旅游发展新路径。

  千年湖笔燃起研学新热潮

  人从众,上海、江苏的游客车队陆续到来,老师们有序排班接待……刚刚过去的暑假,一拨接一拨的研学团队到来,南浔区善琏湖笔小镇景区运营负责人王志红异常忙碌。

  “这是一次倍感新奇的体验,以前我练习毛笔字是‘使用者’的身份,今天在这里学习湖笔制作,变成了‘制作者’。”来自上海的一名学生专注地体验着“择笔”工序,这次研学让她对中国传统手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敬意。

  这些年,研学被称为“行走的课堂”,备受文旅市场青睐。要说发展研学,善琏是有优势的。作为传承千年的湖笔文化圣地,为研学游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供给。为了做好研学文章,2024年,该镇引进了专业的管理团队具体负责善琏湖笔小镇景区及全域研学,并迅速建立起“1+1+N”的镇级旅游工作体系和运作模式,即“1个属地政府+1个运营机构+N个经营主体”的组织架构。

  “我们之前好几个团队长期处于‘各自为政’的经营状态,没有形成发展合力。”善琏镇研学相关负责人坦言,专业运营机构的引入,解决了研学游这一发展痛点,他们负责全域的研学课程开发、线路策划及市场拓展,通过市场化运作让各个旅游经营主体“抱团发展”。

  在顶层设计上迈出“高瞻远瞩”的一步,让善琏镇更好地拥抱高铁时代,承接“古镇+”的流量输出。今年7月初到8月中旬,善琏湖笔小镇景区接待了40多个研学团,实现了“天天有团到访湖笔小镇”的愿景。

  抱团发展打造研学新矩阵

  研学游,“游”是形式,“研”有所“学”是关键。在“一个品牌”战略下,为了将研学旅行真正变成“行走的课堂”,善琏研学借智借力、整合资源,逐渐找到了全域旅游研学发展的突破口。

  去年,善琏发布“研学共富”理念,研学不再单独聚焦在“湖笔”领域,而是把课程设置到田间地头,构建“七大主题线路+十大课程系列+百余门模块化课程”体系,创新推出“状元笔择笔+‘金榜题名 状元及第’折桂礼”、善琏福笔“上上签”择笔等特色环节。

  “我们以湖笔文化、蚕桑文化、运河文化为主题,作为一级IP建立了整个善琏镇文化研学矩阵,实现了全龄、全业、全季万物皆可研的研学模式。”王志红介绍,仅湖笔制作体验为例,就从原来的1道工序扩充到结头、水盆、择笔、套装4大工序。

  如今,到善琏研学,学生们可以在窑里村的陶艺工坊里拉坯塑形体验窑文化;在皇坟村的稻田旁参与农事课堂深入了解稻蛙生态循环;在和平村体验状元文化,在宏建村、含山村体验蚕桑非遗文化……

  为了更好地服务研学旅游,善琏镇除了培养一批当地的研学导师,还在配套设施上下足功夫。去年,集“观光游+文化体验游+亲子研学游+乡村休闲游”于一体的湖笔研学营地已投入运营,营地还配备了研学宿舍、善琏湖笔艺术酒店、湖笔文化展示中心等板块。今年以来,善琏镇还在全力推进含山未来和创谷、麦琪萝丝乡村俱乐部、国艺研学体验中心等文旅项目建设,补足乡村在研学旅游基础配套上的短板。

  跨界融合激活发展新动能

  研学热正为乡村旅游注入发展“新动能”。

  “研学旅游催生了‘教育+旅游+农业+文化’的深度跨界融合,不仅盘活了土地和景观,更激活了‘人’和‘文’的资源。”善琏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示范效应的不断凸显,各类研学体验不仅有“颜值”,更增加了“产值”。2025年1—8月,景区开展研学活动200余场,接待旅游团672个,吸引全国青少年4.5万余人次,直接带动文旅消费3000余万元。

  村集体和村民的获得感更为直观。窑里村党支部书记何明发提供了一组数据:“通过发展研学,窑里村得以‘被看见’。近两年来,村里共吸引游客20万人次,乡村旅游经营收入达380万元,参与其中的村民平均年增收2万元。”

  过去,村民们主要依靠种植和养殖为生,收入来源单一。如今,随着研学产业链的延伸,他们各展所长,多元增收:心灵手巧的村民制作研学课程的教具;精于农事的村民将自家土特产进行销售;更有村民摇身一变,成为研学导师。超1000名农创客返乡,打造含山青社、水漾窑里等青创空间,咖啡民宿、非遗市集等新业态持续涌现。

  初秋已至,热度未减。研学,让善琏的乡村“火”起来了。这座小镇,也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热情迎接五湖四海的游客。